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焦点新闻/福岛核食高危 日本人也不吃

2023-06-10 04: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日本渔民在福岛捕获的鱼类,核污染程度令人担心。

  日本政府准备夏天排放福岛核污水入海,全球愤怒。根据日本官方统计,从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发生,至2017年12月,福岛县四万名儿童中有206人罹患、或疑似罹患甲状腺癌,比例是核灾前的1000倍,而且这种情况未来还会继续。东京大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6%日本人认为福岛食品“很危险”;韩国《朝鲜日报》东京分社社长成好哲在上月G7峰会撰文指出,自己认识的东京友人说,“从没看过周围的人买福岛米吃的”。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接受《大公报》专访指出,排入大海的核污水中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元素,若人类误食带放射性元素食物,或令基因受损,严重可引致癌症或不育等。过去一些核事故地点附近居民都发现患上血癌、骨癌几率较高,他批评日本的做法极不道德。\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大公报记者访问多名日本市民,大部分表示不敢吃福岛及邻近地区所产的食品。日本政府不理国际反对,一意孤行计划即将把核污水排入大海。梁美仪形容日本的做法极不道德,“在缺乏长远影响研究的前提下,核污水的排放将持续30年,可以说是为祸深远!”

  梁美仪指出,2011年福岛大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持续渗漏带有辐射的废水到海洋,而重金属辐射性物质“铯”等,会随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食物链较高层的生物,会累积更多放射性有害物质,故认为东京电力公司早前捉到重金属辐射性物质“铯”超标的鱼并不意外。

  恐酿癌灾 专家斥不道德

  他续指,若进食含大量“铯”等辐射性物质的食物,身体只能把部分排走,余下或会进入骨骼,并会留存在体内“三十、五十年”,而相关有害物质所带有的能量会令人体基因突变,致细胞病变,最严重可致癌或不育等。过去有研究显示,核事故地点附近的居民,患上血癌、骨癌等疾病的几率较高。

  梁美仪又提到,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氚”,对一些无脊椎生物影响较大,例如蓝贝等商业贝壳类及藻类等浮游生物等。“氚”的含量能透过食物链,在生物的体内倍增,达到高浓度,长远有机会导致海洋生物出现基因突变、产生癌细胞及无法生育、后代畸形等现象。

  有机会流出更多有害物质

  虽然日本强调排入海洋的核污水经过滤,但梁美仪认为,核污水处理过程有可能因机件故障、停电等原因,影响放射性物质过滤效果。日本政府亦不能保证核污水中只余下较干净的“氚”,“字里行间已经告诉大家,是有机会流出更多其他物质的。”他质疑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一份关于长远排放核污水造成的相关研究。

  福岛诊疗所建设委员会资料最新显示,截至去年6月30日,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包括小儿疑似甲状腺癌在内,福岛县已出现338例甲状腺癌相关病例,发病率是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几十倍。

  至于含有“氚”的核污水,梁美仪认为,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把污水排放到日本国内的湖泊,由于“氚”的半衰期只有12年,有关水源可以放置湖泊12年后再使用。

  梁美仪指出,海洋水流常把一些物质聚集在一个海上的某些地点,例如塑料垃圾在洋流带动下,在海洋的某个地点聚集,形成垃圾岛。放射性元素亦一样,长期排出的废水万一随着洋流,在一个地点聚集成一个高放射性物质含量极高的区域,将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转而一层一层影响,最终会影响食用鱼类的人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