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新闻故事/鲁班庙珍罕屋脊 打卡新热点

2024-08-11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鲁班先师庙屋脊上的大型陶塑文物展览在九龙公园开幕,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位于西环青莲臺的鲁班先师庙,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已获古物咨询委员会建议列为法定古蹟。庙宇是两进一院式的建筑物,两个屋脊正背两面以大量精美陶塑装饰,是著名的佛山“石湾花脊”,取材自《封神榜》故事的不同场景,花脊的规模罕见。经过上百年的日晒雨淋,两个屋脊出现逾1000处破损,今年初被送至位于中山小榄的龙窰工厂,由陶塑瓦脊技艺传承人逐一修复,近日送回香港,在九龙公园公开展出,成为“打卡”新热点。

  负责修复的技艺传承人何湛泉昨日在展览开幕礼表示,修复时最困难的是做到“与祖先对话”,以旧复旧恢复原貌,很高兴今次能让香港市民近距离欣赏,他形容今次是两地传统技艺文化的成功合作,很有意义。\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鲁班先师庙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建成,是全港唯一供奉中国土木工匠祖师鲁班的庙宇,1928年因破损,原址重建,庙宇蕴含岭南传统建筑特色,两进屋脊正背两面饰有大量手工精巧的石湾陶塑,但经历百年风雨,两个屋脊破损,有1000多处需要修复。香港鲁班广悦堂趁鲁班先师庙建成140周年之际,今年2月底将整条屋脊分块逐一分拆下来,运往中山修复。而庙宇的修复工程获得特区政府发展局历史建筑维修计划资助。

  运往中山 古法修复

  负责修复的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湛泉,他说当日实地考察鲁班庙的陶脊现况,决定必须沿用古法修复瓦脊,以清代石湾的传统陶器制作工艺,根据收缩比例,遵循古配方炼制原泥和植物釉,并用木柴龙窰烧製用于修复瓦脊的脊饰。

  由于香港现时已无木柴龙窰运作,因此需将屋脊拆下,运往中山小榄的木柴龙窰工场修复。何湛泉形容,修复过程就是“与祖先对话”,“最困难的是要以旧复旧,根据瓦脊尚存完好图案,再构思缺失部分的原貌,包括人物公仔缺失的手臂,甚至一整块都需要重新制作。”

  文学名著情节再现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整条屋脊在上月底运送回港,现时摆放在九龙公园的香港文物探知馆内,公开展出一个多月后,再运回鲁班先师庙安装回原位。何湛泉说,该文物的修复很考验工匠钻研精神,这是最好的工艺传承,“最重要的是今次能让香港市民近距离观察这项技艺,相信此次是两地传统技艺文化的成功对接,意义很大。”在展览开幕礼上,屋脊上精妙的人物公仔造型与色泽,令不少参观者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拍摄细节,有参观者感叹,原来平时很少留意的庙宇屋脊工艺大有来头。

  屋脊陶塑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公仔,造型丰富,以戏曲特色演绎中国著名神话故事《封神榜》故事场景,凸显邪不能胜正的意涵。第二进的正脊前面,讲述《封神榜》的压轴场面,展现周武王率众攻入朝歌,正脊背面则是《封神榜》故事开端,第二进正脊前后面的陶塑,把《封神榜》故事的起始和结局同时呈现,反映庙宇第二进为神明所处的重点,陶塑构图虽然复杂,但在细小空间中仍布局流畅,错落有致。

  古物古蹟办事处总文物主任萧丽娟表示,香港很少有保存如此完好陶塑屋脊,此次更是整条屋脊向公众展出,大家以前只能抬头远观屋脊,可能无法注意到上面陶塑的精美,现在能让大家近距离观察,希望让更多公众认识中国传统工艺。

  鲁班先师是建造业和三行工人的守护神。鲁班原名公孙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即今山东省),建筑技艺高超,并发明了许多工具,订定不少建造法则,因此被尊称为鲁班先师,死后成为建造业的行业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