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黄启泉全神贯注做手术。中图:两位香港公院仁医黄启泉(左)及黄蔼汶发扬杏林精神。右图:黄蔼汶助病人重见光明。
“作为外科医生,能够帮到病人是最大动力”。这是耳鼻喉科医生黄启泉的从医心声。为让病人可体面地与家人相聚,他与团队用28小时帮其修复面部了其心愿。
“小时候就想当一个能让大家想到就放下心来的医生。”眼科医生黄霭汶为了帮小儿青光眼病人“做多一步”,她制订儿童在麻醉下进行青光眼检查的标准程序,一次性解决病人眼疾问题。
救死扶伤,医者仁心。明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医师节”,香港医疗界今年首次举办“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今日在尖沙咀举行,弘扬敬佑生命和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两地名医并会分享交流。在中国医师节前夕,两位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分享从医历程,寄语新入行医生,坚持为病人做对他们更好、更正确的事,不忘从医初心。\大公报记者刘硕源
港仁医故事\黄启泉团队28小时切瘤修复面部
“完整容貌”返乡 癌患者圆心愿
黄启泉2011年加入医管局,现为东区医院耳鼻喉科副顾问医生,在他行医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名病人是医院内一名患恶性肉瘤的外籍员工,其肉瘤入侵面骼骨及腮腺,皮肤和口腔都出现了溃疡,严重影响进食和对话,即使切除肉瘤,复发的机会亦十分之大。“当时病人最大的心愿是可以返家乡,与家人一起走完最后一段路,但他不想用长着肿瘤的面貌示人。”就算知道切除后有极大复发机率,医疗团队还是应其愿望做了手术。
在切除肿瘤时,病人的上、下颚骨、腮腺及表皮也连带切除,随后病人又经历了用大腿皮肉、小腿腓骨修复面部,总共进行28小时的手术过程,“做完手术大家都不成人形”。黄启泉形容,虽然辛苦,但“作为外科医生,能够帮到病人是最大动力”。
走入病房 助新冠病人重获嗅觉
部分新冠患者因染疫丧失嗅觉,黄启泉曾领导鼻科团队在疫情期间走入传染病房,收集样本研究嗅觉缺失的原因,并与大学研究出利用维他命配合高浓度香薰精油训练的方式,协助病人重获嗅觉。他亦利用临床数据配合三维人体模型打印技术,为头颈癌患者作重构下颚结构的术前规划,节约近两小时手术时间,让工作更高效,助病人恢复得更好。
黄启泉2018年刚考取专科资格时恰逢部门有不少同事离职,当时的他还未完全上手,如何克服困难?他分享前辈的经验:“遇到困难要问三个问题:现在做的事正确吗?方法是正确的吗?我有没有用心做这件事?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的时候,就不会有事情难得到你,一定会成功。”
黄霭汶成立儿童青光眼专科门诊
一岁童保住视力看到妈妈
黄霭汶在2009年加入医管局,现时在香港眼科医院担任眼科副顾问医生,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青光眼。“青光眼对小童虽是罕见病,但是致盲率依旧很高,患青光眼的小朋友通常都会有些身体方面的疾病,让检查和治疗都可能增加危险性。”她说,为这类病童进行检查或治疗,可能需要用到镇静剂以提高准确性,进行手术时,若要全身麻醉,亦有特别要求。
考虑到病童需要各方面的支援,黄霭汶在2020年成立了儿童青光眼的专科门诊,并制定儿童在麻醉下接受青光眼检查的标准程序,以顺畅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希望减少回诊次数,帮病童节省看病的成本,而且帮助眼科医生更了解小童青光眼的医治方法。为了解决新入职眼科医生要短时间掌握大量新技术,难以消化的问题,她设计了入门课程,帮助医生学习。
“觉得有好大满足感”
她说最印象深刻是在儿童青光眼专科门诊刚成立不久,有一个仅一岁的患者,除了患青光眼还有许多基础病,需要安排入院,在儿科的监察下进行检查,手术的麻醉安排,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当时还有新冠疫情,安排一次入院并不容易,幸好儿科、麻醉科的同事们都不介意去配合做些非常规的安排。”她说这名小患者最终成功完成手术,现时已经四岁多,保住了视力,可以看见妈妈的长相,“每次帮他检查的时候,我都觉得有好大的满足感。”
黄霭汶说,未来会把更多对小儿青光眼的研究成果分享出去,期望让更多区域的病人受惠于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治疗。谈到成为医生的初衷,她说,“小时候去看医生,看到医生诊治准确,药到病除,让自己的病好起来,又能让家人放心,让我印象深刻,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想要当一个能让大家想到就放下心来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