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即将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下图红框范围就是化石部分。
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初步估计属“白垩纪时期”的大型恐龙,最远可追溯至1.4亿年前,推测可能是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渔护署昨天即日封闭发现恐龙化石的赤洲岛,直至完成考察。
香港恐龙化石发掘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支持,两地专家及院校未来亦会共同推展恐龙化石考察、发掘及研究。专家分析认为,香港或会发现更多恐龙化石,建议继续发掘赤洲含古脊椎生物化石的岩层。
发展局昨日表示,恐龙化石将于周五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古物古蹟办事处将于今天下午举办讲座,参与人士可率先观赏恐龙化石。\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
恐龙化石发现地点是香港东北水域的赤洲岛,属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范围。渔农自然护理署早前委托中国地质大学调查赤洲地质,并于今年3月发现岩层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发展局接获通知后,随即邀请古脊椎所的专家来港,联同古蹟办和渔护署人员,在6至8月期间到赤洲考察,并收集样本。
料属1.45亿年前白垩纪时期
专家对样本进行骨组织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用软件分析后确认样本属大型骨骼恐龙化石,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即1.4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的恐龙,并推断恐龙化石有机会是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推测是根据赤洲沉积岩地层年龄的上下限及与广东省相似地层对比。
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裴睿推断,该恐龙可能是死后被沙石掩盖,其后被大水冲出地表,然后再次被埋藏于被发现地点。由于发现的恐龙骨骼分布散乱,且破碎风化,在原地死亡后被埋藏的机会较低。
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表示,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碎块的大小大概是50厘米,专家推断可能属于恐龙的肩膀或臀部骨骼。专家建议继续发掘赤洲上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认为可能会发现更多恐龙化石。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昨日表示,今次发现恐龙化石,为香港古生态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意义重大。
化石周五起向公众展出
为便利后续考察、发掘及研究,渔护署署长已根据《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规例》(第208A章),即日起封闭赤洲岛,除已获许可的专家和相关人员外,任何人不得登岸,直至完成考察。违者可被检控,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2000元及监禁三个月。甯汉豪补充,赤洲岛附近海域较大浪,考察时间需视乎天气,暂时未知考察何时完成。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表示,研究石头和化石的人深信香港是曾经有恐龙的,但一直没有证据,因为没有寻找过。今次的发现可令香港的历史更丰富。
古蹟办今天下午会在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讲座,由古脊椎所的专家讲解中国的恐龙和恐龙研究,参与人士可于讲座后率先观赏香港的恐龙化石。该恐龙化石周五起于文物探知馆向公众展出。政府也会策划展出化石的长远安排,以提升公众对古生物的兴趣和知识。
发展局昨日与古脊椎所签订《关于深化地层古生物及史前时期遗址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在协议下首个合作项目是研究于赤洲发现的恐龙化石。甯汉豪表示,在此框架协议下,双方将建立恒常机制,推进香港有关地层、古生物及古生物的研究和人才培训。甯汉豪两度感谢古脊椎所对本港在考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