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文化名家香江足迹】 系列八/研究香港历史的先驱 叶灵凤半世异乡人 一生爱香江

2024-11-16 05:01: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叶灵凤摄于书房。\受访者供图

  如今,想要考证香港的历史和方物,总会想到集作家、画家、翻译家及藏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香港文化学者叶灵凤。他于1938年因战乱由内地来到香港,从此在港工作、生活,一住就是30余年,他热衷研究考证香港的历史文化,为香港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叶灵凤女儿叶中敏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谈及:“先父作为南来文人,既然来到了香港,他就决定了解、研究这个地方,最终为这个地方作出了一点贡献。”\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叶灵凤被誉为“香港学”的开拓者,他对香港历史、自然风情的研究,至今仍被人们引用、参考,留下《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录》《香港方物志》《叶灵凤日记》《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等著作。

  积极融入香港生活

  “先父之所以会对香港的历史文化产生感情,是因为本地文化乃中华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他想要去实践、去发掘、去研究,最终他的研究、写作、工作,都是为地方作出了贡献。”叶中敏如此概述父亲的香港情缘──

  “香港虽是他乡,叶灵凤尊重历史文化,积极融入本地生活,比如他当时很喜欢去陆羽茶室饮茶,继而开始了解香港文化脉络,因为本地的岭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好好挖掘、保护。”

  叶灵凤于1905年出生,江苏南京人,自小热衷文学、艺术,15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就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已开始在报纸上撰写文章。之后,叶灵凤转读上海震旦大学,研习外国文学、培养英文能力。“当时的上海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汇聚,先父在来香港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事业,在上海广结文化界人士。抗战爆发后,他与郭沫若、夏衍等合办《救亡日报》,上海被炸之后,跟夏衍、郭沫若等人一路南下到广州,继续出版《救亡日报》宣传抗战,随后连广州也遭遇炮火,报纸办不下去了,一行人于1938年到了香港。”叶中敏忆述。

  “最初,并没有想到一去不复返,所以母亲等家人都还在内地。”叶中敏表示。奈何战火不宁,“母亲携家眷搭乘上海最后一班船离开,也来到了香港。为了父亲的藏书,母亲冒着战火,带走了先父一万本藏书的其中一部分,以及藏书票等。”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动荡的时局,还要为稻粱谋,叶中敏形容当时父亲要在香港安顿,面对种种困难,毕竟他“一句广东话都不会说,可真的是两眼一抹黑。”叶中敏称,叶灵凤在香港定居之后,并没有叫苦连天,怨怼命运,而是正面地接受现实,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香港生活,当时一家人居住过港岛西环的学士台、半山区罗便臣道等。

  热爱研究香港掌故

  在叶灵凤到达香港之后,诗人戴望舒也因为战火,由内地来到香港,“来香港之前,先父和戴望舒就是挚友,戴望舒在香港居住之后,因为坚持抗战而被日本人抓捕,也是先父保释他出狱,随后他就住在了家中。”叶中敏说。

  上世纪50年代前后,叶灵凤开始在《星岛日报》工作,主编文艺副刊“星座”。1947年,叶灵凤在《星岛日报》开辟“香港史地”专栏,他于〈发刊词〉中写道:“香港在种种方面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充满兴趣的地方,不论你所注意的是国际问题也好,中英关系也好,历史考古也好,甚至草木虫鱼也好,香港这地方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料,不使你失望。”

  “先父很想知道香港究竟是怎样,如何一路发展。”叶中敏补充说:“他想了解香港如何失落,怎么就被英国人霸占了去。为此他查看英国人写的书,再参阅清朝文档,最终以民众都能看懂的表述方式,说清楚了香港被英国人侵占的全过程,把香港‘失落’的起点推到更早之前,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写过。”叶灵凤还热爱研究本地掌故,比如他为传说中的“海盗”张保仔正名为“其所代表的是一个成熟的地方军事势力,而非只是一个海盗。”

  在叶中敏眼中,父亲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香港历史的发掘和研究,“他是研究香港历史的先驱。”上世纪80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之时,叶灵凤早年对香港历史和失落过程的研究,成为中方成员必读的教材。

  藏书丰富 金庸为书房常客

  作为他乡人研究香港历史,叶灵凤坚持亲力亲为,更以生动而不失风趣的描写介绍给读者。1953年,他以“南村”为笔名,开始在《大公报》副刊开设专栏“太平山方物志”,撰写一系列有关香港花鸟虫鱼和风俗掌故的文字,在叶中敏眼中:“父亲很擅长用文学笔调去书写知识性内容。”

  1958年,叶灵凤出版了《香港方物志》一书,内容正是“太平山方物志”专栏刊登的文章,叶灵凤在书的序言表示:“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实在太缺乏了,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在十多年前简直是一片空白,因此我的这本小书,就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叶中敏指出,在父亲研究之前,香港有关山、海、植物等风物文章,俱是外国人所写,父亲在做风物研究期间,也翻看了不少外国人写的著作,“毕竟他中文、英文都一样好。”

  1973年,叶灵凤退休,晚年的他以“藏书家”闻名,在他1975年逝世后,其大部分藏书都捐给学校和图书馆,其中还有一本他珍藏多年的清朝嘉庆版《新安县志》,“先父生前,视这本《新安县志》若珍宝,重金也不愿出售,但他多次表达这套书最终都要捐给国家。”因为叶灵凤的丰富藏书,当年金庸也成为其书房之常客,“金庸会到家中来看书,临走前会告诉我,他看到第几章第几页,之后再来接着阅读。”

  从上海来到香港,叶灵凤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数十年,直至终老。他生前身体力行研究香港历史,为山川草木留下了注释,也影响了后来的香港史研究者。明年是叶灵凤诞辰120周年,叶中敏透露,届时香港文学舘和上海文学馆会合作举行纪念活动,举办藏书票展和研讨会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