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封神2》的刻画重点是重构邓婵玉。
2023年暑期,《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一经上映便引发观影热潮,最终取得了超2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并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也让观众对后续作品的表现充满期待。2025年春节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如期上映,截至发稿前,电影票房已破8亿元人民币,成为春节档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于 童
受西方神话史诗类型片拍摄风潮的影响,以描写“神仙打架”为主要内容的“姜子牙封神”故事曾被多次改编为“神话史诗大片”,但大多口碑不佳。然而,《封神1》上映时,最为观众称道的是,其融合了传统审美与东方幻想的优秀视觉效果,这与创作团队从一开始便确定了实景、特效相结合的拍摄方式和以元末明初水陆画做依据,融合商周青铜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学风格、建立独特美学系统的创作思路密不可分。
延续前作美学系统
《封神2》在延续了前作美学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精良的制作进一步升级了视觉效果。为了让魔家四将、雷震子和拥有三头六臂的殷郊(陈牧驰饰)法相这些“非人”角色在商周人类战争中的状态更具有说服力,导演使用体积捕捉、全数字角色动作捕捉技术、MOCO及升格拍摄等多种手段,在荧幕上呈现了“神仙打架”的视觉奇观。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殷郊法相,片中保留了其作为民间太岁神三头六臂、蓝色皮肤、火焰长髮的经典形象,通过体积捕捉的拍摄方式,由150台摄影机一起捕捉真人演员的完整表演后制作成数字模型,再赋予到角色身上。这一2023年才出现的技术使得角色在小说中描绘的“三头情绪各不同”状态得以在镜头中完整呈现,也让殷郊这一人物复活后愤怒、悲伤、理智并存的心理状态得以外化。
对比视觉效果的稳定提升,《封神2》剧情上的表现却令人有些遗憾。“封神三部曲”在情节上选择了按照小说《封神演义》的脉络对故事进行重构,第二部对应原著中三十六路伐西岐的内容,编剧将小说里各路仙人轮番斗法的剧情,进行大量简化,有意削弱了各种法术在战争中的作用,意图和前作一样,通过着重刻画反派一方人物心理逻辑的重构方式,挖掘和展现人类本身的情感,以及意志对战局的影响。因此,编剧在有限的文戏中将刻画重点放在了重构邓婵玉(那尔那茜饰)这一角色上,试图以她在姬发(于适饰)的影响下,从为死去的父亲而战到为活着的平民而战的心路变化,作为战局转折的关键,从而解释军民一心的西岐军队能够战胜强大殷商军队的原因。
西岐力量刻画薄弱
然而,编剧对作为正派阵营的西岐一方刻画较为薄弱。例如,对比邓婵玉,作为西岐领袖的姬发前后几次被俘,战力智力皆无亮点,为家园而战的口号虽然响亮却并无细节铺垫和实际表现。因此,剧情前半段智勇双全、意志坚定,带领殷商军队节节胜利的邓婵玉,还能被姬发感化的剧情,令观众难以共情,只能随着剧中“有女怀春”歌咏的指示理解成“为爱柔软”,削弱了角色的魅力。
这一核心转折的缺陷,也使得创作团队坚持强调的人神并肩作战的“封神世界”里,“人类选择决定战争成败”这一主题显得空洞。同时,观众难免对整部作品的战斗力系统、世界观架构产生质疑,这种质疑也将影响观众对整个“封神世界”的沉浸和认同。
对比视觉效果等“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剧情、表演为代表的“软件”升级或许更该成为未来电影工业化进程中从业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