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丹麦泰拉公主蓝宝石钻石冠冕。
法国皇帝拿破仑的礼物套装、丹麦泰拉公主的冠冕、来自清朝的点翠凤冠在同一个展厅里相逢,以东方与西方各自的工艺和故事,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凝眸——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通过国内外收藏单位的近400件/套艺术珍宝,向观众展示约500年来珠宝首饰制作工艺与艺术风潮的发展变化,讲述东西方美学的交融故事。/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文、图)
“珍宝首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璀璨夺目的,可以吸引大家驻足观看,而博物馆展览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可以在回顾500年的历史发展中思考珍宝艺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于“凝眸”的名字由来,策展人伍洲如是说。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巧艺”从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介绍各式珍宝的精湛技艺;第二部分“时代镜像”展示不同时期的珍宝艺术在社会变迁的融合、发展和创新;第三部分“东西辉映”讲述中西方珍宝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回响和新生。
蕴含双亲祝福的公主冠冕
正如策展人所言,观众走进展厅入口,仿佛是走进无穷的星空,而静谧深沉的星河正中,摆放着展览最吸睛的展品之一——丹麦泰拉公主蓝宝石钻石冠冕。这顶冠冕是丹麦国王法雷迪八世和路易丝王后送给女儿泰拉公主的18岁生日礼物。
欧洲皇室冠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最初,冠冕是以树枝、花卉编制成的花环,作为胜利或荣誉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冠冕往往由贵金属(如黄金、白银)和珍贵宝石(如钻石、珍珠、翡翠等)制成,除了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展现当时最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丹麦泰拉公主蓝宝石钻石冠冕制作于大约1890年,由黄金与白金精心锻造而成,其上镶嵌有五颗经过精心挑选与切割的蓝宝石。通常来说,冠冕的装饰性远大于其文化内涵。但丹麦泰拉公主蓝宝石钻石冠冕并非美而空洞的珠宝,设计中的诸多细节,都隐藏着父母对女儿丰沛的爱。例如,冠冕颜色的选择颇具深意,蓝色与白色常与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纯洁无瑕的圣洁。冠冕上每两个主要装饰物之间均镶嵌有一朵“勿忘我花”。在19世纪,这种小花被视为“真爱”的象征。这顶钻石冠冕不仅象征着公主的崇高身份与尊荣地位,亦蕴含了双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与深情祝福。
拿破仑赠礼上的新古典主义
莎士比亚说:“珠宝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女人心。”而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堪称最会送珠宝的男人之一。19世纪初,随着庞贝古城的发掘,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宝石雕刻从意大利被运至法国,随之而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唤醒人们对古希腊罗马的美好追想。1803年,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王冠珠宝(Crown Jewels)”的使用,引发珠宝行业的繁荣。
当时,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形象和雕刻技术,以及古埃及人的壁画等一系列古典元素,因拿破仑对意大利、埃及的征服以及19世纪中期的考古热潮而广泛流传,频繁出现在各类珠宝饰品上。本次展览上有一顶黄金冠冕,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其上镶嵌三幅古典神话人物玛瑙浮雕,浮雕边框上是黑色珐瑯,配色典雅。冠冕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形似古希腊神庙的额枋,是新古典主义冠冕的经典造型。
展览上还有一套拿破仑大婚宝石礼物套装,是拿破仑与第二任妻子玛丽.露易丝结婚时,回赠斯特拉斯堡罗布斯坦夫人的礼物。该套装包括两条手链、一条项链、一个髮梳头饰和一对耳环。镶嵌的玛瑙凹雕上刻画古希腊时期的神话和人物。这套珠宝不仅是拿破仑对罗布斯坦夫人的深情厚意,更是19世纪艺术与工艺的完美展现。
带有“中国风”的西方珠宝
早在16世纪的珠宝,以华丽、典雅、古朴、精巧为主。蓝宝石、红宝石等贵重宝石,以及珍珠等常被混合搭配镶嵌在首饰中。后来的珐瑯、浮雕等精工制作,也使得珠宝的色彩呈现格外丰富多样。
正如黄金花丝镶嵌微马赛克项链和耳坠套装,以细腻金丝编织成古希腊风格的忍冬纹,与微马赛克上的古典建筑遗迹互相呼应。乔治时代的精巧金工作品存世稀少,镶嵌微马赛克者更是凤毛麟角。
而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欧洲人对东方艺术的痴迷与向往,催生了大量带有浓郁“中国风”的珠宝佩饰。设计师们从中国的瓷器、书画、建筑中汲取灵感,将龙纹、凤凰、莲花等东方元素巧妙融入西式珍宝的设计之中。从此,遥远的“东方绮梦”在衣香鬓影间触手可及。来自香港两依藏博物馆的“舞会笔记本”,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上下两侧都装有漆板,漆板装饰有莳绘,在黑色的漆底描绘出中国画样式的松树和湖边的凉亭,内设带有蓝色丝绸的镀金笔记册,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同样来自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藏的金质方形化妆盒,正面饰有黑色珐瑯中国风场景,饰有玫瑰钻石镶嵌的“寿”字,以及玫瑰钻石边框和拇指片,内部包含一个中央粉末隔层、口红和镜子。盒子上带有签名“Lacloche Frères”,这是法国化验和制造商标记,英国进口标志。由此可见,当时“中国风”对西方珠宝首饰设计的影响。
凤冠体现权力与文化交流
16世纪后,随着海洋贸易的兴起,各类珍贵原材料涌入中国,推动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各类珍宝不仅是皇权富贵、地位尊崇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审美风尚的集中展现。
贵州省博物馆藏的明代金镶宝累丝五凤冠,是展览重点展品之一。追溯凤冠的历史,东晋《拾遗记》有“萦金为凤冠之钗”的记载,首次提到“凤冠”;步入明清,凤冠不仅是皇室成员的专属标志,更是诰封制度下尊贵与荣耀的象征。
从皇后到九品文官的妻子,虽皆可穿戴凤冠,但其中差异却细腻而分明。例如,皇后的凤冠,装饰着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等华丽图案,而低级别官员的妻子则佩戴相对简单的翟冠,以翟鸟为饰,数量依身份等级而定,虽无龙凤之威却也别有一番韵味。明代金镶宝累丝五凤冠为五翟金冠,按制度应为一品夫人所佩戴。
另外一顶内蒙古博物院藏点翠凤冠更加华丽。点翠凤冠上有十四只点翠铜鎏金凤凤口衔珍珠串,还饰有九朵点翠铜鎏金牡丹花,花蕊材质有松石、玛瑙等,两侧插凤衔珍珠步摇。这顶凤冠随清朝公主下嫁被带到蒙地,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