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王炜基指出,香港不仅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也是海外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户。\大公报记者李乐儿摄;右图:无水染色技术采用环保可循环的非水介质代替水进行活性染料染色,其染色介质循环利用率超过99.8%。
港资纺织製衣生产商溢达集团首席财务官王炜基指出,全球贸易体系正从传统的“亚洲制造,欧美消费”模式,转向区域内部贸易体系。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贸易流向上,也深刻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他认为,溢达集团正从传统的重资产模式(建厂、雇工、生产),转向技术输出与轻资产合作,而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双向窗口,在这此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大公报记者 李乐儿
王炜基向《大公报》记者分析,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其一,欧美市场低增长。欧美经济长期陷入低增长周期,迫使企业重新布局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二,地缘政治风险。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推动企业将供应链区域化,以规避经营风险;其三,亚洲消费市场崛起。亚洲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亚洲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区域内能够留存更高的增值份额,并可能催生区域性品牌,辐射其他市场。
根据IMF数据,亚洲经济稳步增长,区内消费潜力增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亚洲区域内贸易占比,已从2000年的46%攀升至2022年的58%。这趋势表明,亚洲正从全球供应链的“制造中心”转变为“消费中心”。
亚洲正转变为消费中心
溢达深耕纺织业近50年,其经营模式也随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而调整,客户源已从欧美转向亚洲。王炜基表示,过去,溢达在东南亚等地购置土地、建设工厂、购置设备并雇用员工进行自主经营。然而,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溢达选择从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合作,将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核心产品,向同行推广并与当地公司展开合作。
王炜基坦言,这种转型并非易事,溢达在“合作”这个选择上挣扎了近十年。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仅加快了供应链网络的推广速度,还通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提升了当地制造业的经营水平。
在全球贸易格局转变的过程中,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独特的优势,持续发挥内地与国际市场双向窗口的作用。王炜基指出,香港不仅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也是海外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户。例如,溢达通过与昆明植物研究院合作研发天然染料,以及与海外染料公司探讨无水染技术的优化,展示了香港在推动技术合作与创新方面的潜力。
港推动技术创新具潜力
此外,香港在法律体制、金融领域、对国际业务的理解以及语言方面,均具有优势,在复杂商业模式(如科技转移、公司间合作计划、海外交易等)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王炜基强调,香港的优势,能够为海内外企业的接轨提供重要支持。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化,以及金砖国家合作的扩展,香港及内地企业将迎来更多元化的合作机会。王炜基认为,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必要性,而香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纽带角色。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对香港的影响,王炜基表示,各地的发展重点不同,企业的落户需求也不同,因此并非“零和”关系。香港在金融、法律、国际业务理解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