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5地球论坛》昨日举行,嘉宾在开幕礼上合照。/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香港近年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且成果显著。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昨日出席《2025地球论坛》致辞时表示,2024年香港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发行总额突破840亿美元(约6516.15亿港元),其中绿债约430亿美元(约3335亿港元),获监管机构认可的ESG(环境、社会及管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2万亿元。这些数据不仅巩固香港作为亚洲气候投资核心平台的地位,更凸显其动员国际资本、推动低碳转型的关键角色。/大公报记者 邵淑芬
陈浩濂表示,香港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绿色金融枢纽,近年通过政策框架、市场基建及跨境协作,持续强化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助力全球气候行动。他透露,2024年香港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发行总额突破840亿美元,其中在香港安排的绿色债券规模达430亿美元(约3335.73亿港元),连续七年位居亚洲市场第一,占区域总额45%。截至去年12月,香港获监管机构认可的ESG基金逾200只,资产管理规模达1.2万亿元,较三年前基金数量激增136%,资产规模增长15%。
“超级联系人”角色助力融资
陈浩濂指出,为构建稳健的可持续金融体系,特区政府去年12月推出“可持续发展披露计划”,要求上市公司参照国际标准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新规将于今年8月1日生效。此举旨在确保本地市场与国际准则接轨,同时兼顾区域需求。香港亦积极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及欧盟等主要经济体,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互认。
人才储备被视为香港维持区域领导地位的关键。陈浩濂透露,特区政府推出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已吸引逾6400人参与,并计划将计划延长至2028年,持续为业界输送专业力量。同时,当局将扩大培训补贴规模,未来三年再拨3500万元,提升从业者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陈浩濂强调,全球绿色转型既是挑战,更是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的契机。透过政策创新、市场联通及技术赋能,香港将继续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为全球气候目标提供融资解决方案。
全球绿色转型资金缺口达70%
金发局行政总监区景麟于同一场合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积极推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并通过公私合作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全球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估算,2050年前需累计投入47万亿美元(约364.59万亿港元)以实现气候目标,而发展中经济体每年至少需1万亿美元(约7.76万亿港元)应对气候变迁,资金缺口高达70%,亟需各界协力。
区景麟进一步指出,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正成为连接内地、中东及海外市场的关键枢纽。特区政府通过国际税收政策、顶级融资平台等举措,为可持续金融奠定基础;私营机构则发挥资产管理优势,吸引家族办公室及高淨值投资者聚焦影响力投资。此外,公共部门与私营资本(PPP)的合作模式,能分担风险、扩大项目规模,并确保长期可行性。
区景麟提到,金发局近期发布三份研究报告,涵盖转型金融、气候投资及保险资本应用,突显香港整合创新科技与金融专业的潜力。他呼吁各界提升透明度、对接国际标准,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