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北都建设 4/原址换地期限添弹性 磋商补价更积极

2025-06-20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部都会区在土地发展上要有新思维。图为洪水桥片区。

  香港积极推动新经济发展路向,以形成“南金融、北创科”两大经济引擎的产业布局。特区政府在建设北部都会区时,运用创新思维,采用更多元的发展模式,善用市场力量提速提效,“原址换地”及“片区开发”是其中的两个方案。

  “原址换地”至今录5宗成功申请(见另文)。地产业界指出,发展商由收地至项目落成入伙,需时数年至十多年,时间跨度长,经济变化周期大,要提高换地意欲,需要在期限上更具弹性,让发展商有较充裕时间与政府磋商补地价。另外,基建落成时间表要准时,物业入伙时即可应用相关配套设施。\大公报记者 刘向阳

  行政长官李家超5月29日在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时指,未来北部都会区的面积约占香港三分之一,区内人口也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对加快北都发展心急如焚。北部都会区是以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房地产发展,在土地发展方面要有新思维。

  事实上,政府在建设北部都会区采用多元的发展模式,包括“原址换地”及“片区开发”。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最近又提出,政府正探讨一系列措施,为市场参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包括容许土地业权人透过主动交回政府计划征收的土地,以扣减或抵销其在新发展区进行“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需缴付的金额,此举可免除即时加重发展商的现金流负担。另“按实补价”是政府批出土地时,容许发展商按实际兴建的楼面多少及用途,分阶段去厘定补地价,可让发展商灵活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减低投资风险。

  发展期长 资金投入巨大

  第一太平戴维斯估值及专业顾问董事总经理陈超国表示,无论是传统换地、原址换地或竞投土地,影响发展商作决定的最根本因素是如何预测后市,以及价钱。近年发展商投地或换地的取态相对保守,原因在于看不通后市。除了发展商积存较多货量外,还有中美关税战未知持续多久,加上息口仍偏高,令环球及本港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土地的投资发展期达数年甚或十多年,发展商面对难以计算的风险,自然未敢取进争地,以及与政府磋商换地事宜。

  陈超国又指出,新发展区的“原址换地”,更牵涉政府设下期限及发展区基建发展步伐难配合等问题。期限难以让发展商有较多时间与政府磋商换地补地价,至于发展区的基建步伐及何时成熟时间若难以准确预测,甚或落后于换地项目的发展速度,此亦是一大投资风险,发展商倒不如弃地由政府收回,即时赚取赔偿金更“着数”。

  香港地产建设商会秘书长龙汉标曾多次就北都区发展提出意见,包括认为“原址换地”是商业行为一种,容许讨价还价,期限上应更具弹性,有助彼此间更容易达成换地协议。对于政府有意推出更大规模的片区开发,由于较一般单一土地的发展期更长,资金投入更巨,发展商需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他又建议,政府制订片区开发的完成限期(建筑规约)时要更具弹性,片区内的各类土地用途在发展过程中,也可随着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化而作相应调节。上述种种,相信皆有助降低发展商的投资风险,进而鼓励发展商积极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令发展提速,以及建设一个更具创意及多元共融的社区。

  可采混合批地及发展机制

  测量师学会土地政策小组主席刘振江早前也称,政府在土地开发包括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上,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及配合,“原址换地”及“片区开发”都是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手段及政策,在鼓励发展商参与其中之时,亦要顺应市况,包括采用混合批地及发展机制,在不同阶段采用混合批地及发展安排,以增加土地供应及加快发展步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