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加快北环綫及跨境铁路等基建建设,有助北部都会区提速发展。图为古洞站。
北部都会区土地收储面临程序复杂、争议调解耗时等问题,市场关注如何平衡“提速”与“公平补偿”。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特区政府已在平衡“提速”与“公平补偿”作出优化措施。归根究柢,在市况未明朗情况下,发展商倾向以较审慎态度参与北都区发展,特区政府应加快北环綫及跨境铁路等基建建设,明确创科、教育及医疗项目时间表,增强市场信心,吸引业权人参与换地或投资。
叶文祺表示,以往特区政府若需要收回新界私人土地发展,会依据《土地收回条例》(Cap. 124),按“特惠补偿率”赔偿农地(现时每方呎1032元)及屋地(现时每方呎1876元)。然而,特区政府与业权人常因补偿金额争议,拖延进度。
为此,特区政府推出“加强版传统新市镇发展模式”,如古洞北/粉岭北及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原则上特区政府会收回私人土地后拨作各种发展用途,但业权人在此模式下可申请“原址换地”,免却特区政府回收、平整及招标土地程序,让土地业权人直接参与发展,并分享收益,但他们仍需补偿地价。
促进连系大湾区内地城市
尽管此模式增加灵活性,经济环境低迷下,业权人为保留现金流,常放弃换地,选择特区政府回收土地,间接影响进度。因此,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试行“片区开发”,选取具规模地块由中标发展商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及基建,保留住宅用地自行发展,产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则交回特区政府。此模式减轻特区政府平整成本,发展商毋须一次性支付高额地价,缓解双方财务压力。
不过,叶文祺指,现时香港试行的“片区开发”规模过小,发展商只负责平整土地,未能发挥综合开发优势。建议特区政府先加快北环綫及跨境铁路等重型交通建设,各片区能够连系大湾区城市,增强市场信心。此外,特区政府应扩大片区规模,善用发展商的市场触觉,优化土地用途,涵盖混合产业、住宅及配套设施,特区政府在适当时候介入,避免出现发展失衡的情况。配套政策上,可提供针对性税务优惠(例如,创科企业在落户初期减免利得税)及便利两地人才交流措施(例如人脸识别及出入境白名单等),吸引企业及专业人士入驻,加速产业生态系形成。
平衡开发效率与规范
有意见指现行《城市规划条例》、《收回土地条例》等制约北都区开发效率,建议设立“北都区特别法”以提速进程。叶文祺指,发展土地一般透过“法定图则”、“地契”及“建筑物条例”三大规范工具,确保发展有序进行,但规管范畴偶有重叠,拖慢发展进度。因此特区政府已修订《城市规划条例》及采取精简程序措施,要求决策局和部门以促进者思维处理申请,提升发展效率。
叶文祺表示,三大规范工具需平衡效率与规范,以“片区开发”为例,法定图则可允许灵活土地用途,但需透过地契及建筑规范,确保社区设施、景观及安全要求按照规划愿景,贯彻执行。有意见提议设立“北都区特别法”,但他认为这可能造成双重标准,引发业界混乱,不宜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