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消费 > 酒水 > 正文

茅台子公司外购不达标基酒“翻车”,丁雄军也无奈?

2022-06-08 09:31:05大公快消 作者:乔默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茅台一向不缺关注。有好事,也有“家丑”不愿外扬。

  先说好事。520前夕,贵州茅台正式上线“i茅台”APP,并宣布自己要与蒙牛集团联合跨界做冰淇淋,将首家茅台冰淇淋体验店设于茅台国际酒店大堂。“酒”“奶”合作的消息一出,“茅台冰淇淋”就冲上了热搜。

  同样在近日,茅台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也在试运行后正式上线。再次向外界传递拥抱“新生代”的形象,引发大量关注。

  然而,一边在树形象,另一边却在“翻车”,矛头也直指茅台保健酒领域。

  公开信息显示,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技开公司)白酒业务已于上月并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保健酒业公司)旗下。而茅台集团新任掌门人丁雄军也对茅台保健酒业公司寄予厚望。

  在去年下半年当选茅台集团、贵州茅台董事长之后,今年3月,丁雄军率队到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业有限公司调研。

  在是次调研中,丁雄军强调,茅台保健酒业公司要围绕服务集团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从“定位、定向、定标、定行、定责”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打造集团酒业增长重要板块。

  但事与愿违,被丁雄军寄予厚望的茅台保健酒业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却因定制酒合同违约,被诉至法庭,引发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也揭开了茅台“定制酒”的神秘面纱。

  茅台保健酒成色“浮出水面”

  就在今年3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湖南遵生八笺酒业有限公司(简称“遵生八笺酒业”、贵州茅台集团健康产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茅台健康销售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将茅台保健酒业公司翻了个底朝天。



  企查查提供的信息显示,茅台健康销售公司是贵州茅台集团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简称“茅台健康产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茅台健康产业公司51%股权则隶属于茅台保健酒业公司。

  据了解,2020年8月4日,遵生八笺酒业向茅台健康销售公司发出申请,要求茅台健康销售公司使用该公司的茅韵商标为其生产茅韵遵生酒(配制酒)1万件(箱),产品名称茅韵遵生酒(酱香型),基酒3号,承诺该产品只用于该公司内部接待、会员品鉴,本批次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销售、不进入所有线上平台进行销售,不侵权、不夸大虚假宣传,按照《贵州茅台集团品牌管理办法》执行,要求产品分三次生产。

  合同规定,遵生八笺酒业按照三个批次进货,第一批次4000箱,打款金额108.48万元,合同签订后七个工作日打款,否则合同作废,第二批次2000箱,金额54.24万元,2020年12月1日前转第二笔款,第三批次4000箱,金额108.48万元,2020年12月31日前转第三笔款。

  双方签订合同之后,2020年9月3日,遵生八笺酒业向茅台健康销售公司支付了第一批次的价款108.48万元。

  由于按遵生八笺酒业要求的基酒(等级3号),茅台健康销售公司购进的基酒(张国豪配制酒贵州民族酒业集团德盛缘酒类收储有限公司生产),经检测酒精纯度为52.27度,未达到茅韵遵生酒标识规定的53度标准,故茅台健康销售公司给湖南遵生八笺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第一批次的4000箱茅韵遵生酒。

  2020年11月25日,遵生八笺酒业给茅台健康销售公司发函,提出由于在签订合同时,在药材、包材、需加班生产等方面没有考虑周全,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同意将合同约定的产品价格调整到58元/瓶/500ML,希望能尽快安排生产。

  2021年1月4日,遵生八笺酒业又给茅台健康销售公司发函,要求尽快交货,但茅台健康销售公司始终未能生产、交货。

  由于茅台健康销售公司迟迟不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遵生八笺酒业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及经庭审质证核实采信的证据,原告(遵生八笺酒业)向被告(茅台健康销售公司)订购茅韵遵生酒的事实成立,由于被告是按原告的要求为其生产并向其交付茅韵遵生酒,双方间实质构成承揽合同关系。

  由于被告按原告要求购进的基酒(等级3号)未达到茅韵遵生酒标识规定的53°,故而未予生产,并无过错,但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被告在发现购进的基酒(等级3号)未达到茅韵遵生酒标识规定的53°后,未能和原告及时沟通说明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不当。

  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关于继续履行合同,合法、合理,应予支持,被告应采取补救措施履行合同。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七十条、第五百零九条的规定,一审法院判决被告采取补救措施履行合同,并承担诉讼费。

  对此,双方都提出了上诉,但二审法院认定,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茅台对子公司管控不到位?丁雄军也无奈?
 
  这一纸广受业内关注的判决书,让茅台“定制酒”的成色浮出水面,外界惊呼:使用茅台集团旗下品牌商标的“内部供应”定制酒,基酒并不是茅台集团内部生产而是采购于外部酒厂,且不达标;53度酱香型茅台集团“内部供应”定制酒,而实际出厂价仅为每瓶45.2元。

  茅台保健酒业公司旗下公司这一做法,着实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诧异同时,不知让对旗下保健酒业给予厚望的丁雄军情何以堪?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丁雄军需要维护茅台形象,而茅台对外一直宣传全部使用自产基酒并要陈化多年才能装瓶出售。要么丁雄军不了解酒类真正的生产工艺,要么就是他言不由衷、不得不与一直以来茅台的宣传保持一致罢了。

  同时,对于裁判书上的内容,不管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留下一个疑问——守着金字招牌的茅台子公司,为何会在外部采购低成本基酒去作为生产原料呢?

  白酒营销专家、知名白酒分析师蔡学飞解释称,并不是每一家酒企都能达到自产自销,特别是有一些酒企产能较低,或者在一些性价比不高的领域,比如低端白酒、保健酒、配制酒等领域,这些品类的产品实际上都有大量的采购基酒。

  蔡学飞对大公快消表示,实际上不同的基酒,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比如保健酒,它属于配制酒。保健酒的基酒其实是清香型酒,它本身并不是茅台可以生产的酒,企业不具备此类酒的品类生产优势,所以就要进行外部采购。

  “对于茅台而言,如果单独为了小批量的不同品类的基酒进行生产,性价比是不高的,所以会采购外部的基酒降低成本。”蔡学飞说。

  柏文喜在接受大公快消采访时表示,从前面茅台健康所涉及官司的判决,以及茅台新任董事长丁雄军的表述来看,茅台至少在自有主导品牌生产方面是不允许使用外购基酒的,而在子公司、事业部主导的副品牌与外协品牌方面未必就能够严格遵守茅台集团的要求而全部使用自产基酒。

  蔡学飞也坦言,目前茅台的品牌关注度非常高,子公司出现此类负面信息,对茅台整体的品牌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会影响到茅台品牌的价值感以及高端感。“客观来说,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消费者对此事的反应实际上还是比较理性的,大家对于茅台不同品类之间的酒类产品都能够区别看待,所以相互之间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

  自产基酒仍是突出酿造核心价值的关键

  事实上,大型酒企从外部购买基酒生产“调味酒”,在酒业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茅台也并不是独一家。

  对于基酒外购背后的逻辑,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则指出:“除了部分地区不具备自酿优质基酒的环境条件之外,自酿基酒程序复杂,成本较高,而四川等地区的基酒生产成本更低,质量更好,性价比较高,都是重要原因。”

  柏文喜也告诉大公快消,就现代酒业生产规范而言,为了保证白酒品质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就不可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工艺来生产,因为传统工艺很难做到每一批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以现代工艺都要经过后期调制工艺,也就是勾兑过程,以保证酒同一品牌和规格酒品的稳定性。

  柏文喜坦言,只要在基酒技术指标、香型等满足要求和达标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产基酒还是外购基酒就不是必须坚持的了,而一些酒业品牌为了塑造品牌而过度宣传自身酿造的传统工艺和基酒全部来自自产,实际上是不必要也未必真是的。

  大公快消了解到,一些大型酒企也会承接“基酒生意”。

  郎酒在此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直营模式下前十大客户销售收入的情况,迎驾贡酒为2019年度前十大直营客户,郎酒主要销售给迎驾贡酒的商品为散酒,销售金额达到1104.4万元,销售金额占郎酒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0.13%。

  还有投资者专门向迎驾贡酒咨询了这个问题,对此,迎驾贡酒方面在回复中透露,采购郎酒的散酒,主要作为公司部分产品的调味酒使用。

  无独有偶,屡次谋求上市却屡次失败的西凤酒,就因为高度依赖外购基酒而闻名于世。据公开报道,2015年至2017年,西凤酒外购基酒数量分别为21238.24吨、18179.56吨和19439.12吨。自身基酒产量为9981.7吨、8809.8吨、8207.24吨。

  经测算,2015年至2017年,西凤酒外购基酒占比为68.03%、67.36以及70.31%,而西凤酒基酒产能为1.2万吨,自身利用率分别为83.18%、73.42%、68.39%。对比之下,西凤酒自身酿造基酒的越来越少,而更侧重于外购基酒。

  蔡学飞认为,西凤酒长期大量外购基酒与目前国内品质升级的趋势相悖,不利于陕西凤香型白酒产区的发展,也对于西凤未来的品类增长带来一定阻碍。

  柏文喜指出,单单从成品酒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角度而言,也只有调制酒和经过了勾兑工艺,才能实现酒品的稳定和一致性,传统工艺与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实际上是相悖的。

  实际上,对于头部白酒企业而言,自产基酒仍是突出自身酿造核心价值的关键,尤其在其核心产品层面上。

  “现在来看,其实很多大型的酒厂都不会再依赖外购基酒了,自有产能扩充之后,外购基酒都成为历史。从生产成本考虑,再采购基酒也不划算。”蔡学飞表示。

  柏文喜认为,目前很多品牌鼓吹的传统工艺只能体现在基酒的生产环节,并且更多的仅仅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而展示和宣传给公众来看的。
责任编辑:李琪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