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勒泽: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机械画派的预言

2018-06-14 09:01:15 作者:李梦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勒泽画作《三个女人在花园旁》 /作者供图

那天偶然打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站,见到首页正在推介法国艺术家勒泽(Fernand Léger,1881─1955)的画作。我对这位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画家的作品印象深刻,不单因为他是毕加索之外又一位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还因为他笔下那些以几何形状组成的人像、物件与风景,真像是对于机械工业时代的一场浪漫反讽。

勒泽是自学成才的那类艺术家。他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第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放牛,母亲操持家务,根本不了解艺术,更不用说鼓励勒泽创作了。等他长大后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学习艺术这一路上,也频频遭遇不顺心的事情:考不上巴黎美术学院,只得在一些艺术家门下做一名未经注册的学生,而他的其中一位老师Jean-Léon Gér?me是一位学院派画风的坚守者,在十九世纪末期印象派大行其道的时候,坚守古典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风格。

起初,勒泽也像他的老师那样创作历史题材的画作,直到他遇见塞尚的画。1907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为这位新近去世的法国印象派名家举办了一场回顾展,正是那场展览,将勒泽的艺术创作风格近乎全然地改变扭转。在那之前,勒泽的作品是写实的、具象的;见到塞尚的画作之后,勒泽在构图与用色上均参照借鉴印象派创作,从三维转向二维平面的铺陈,用色也愈发鲜艳厚重起来。

圆柱形和圆锥形等几何形状,日渐频繁地出现在这位法国艺术家的画作中,想来是为了应和塞尚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球形、圆锥和圆柱等几何图形来描绘。”而从1920年代开始,勒泽画布上的颜色愈见鲜艳,而其中的几何图形也渐渐呈现出一种金属的、冷硬的质感。例如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中的那幅《女人与猫》。

《女人与猫》创作于1921年,从构图上来讲与毕加索那一系列女子画作颇有几分相似。毕加索的作品,诸如《坐在椅子上的女人》和《手持书本的女人》等,均是长方形构图,画中女子占据画布大半空间,坐着,姿势慵懒且惬意。反观《女人与猫》,虽说构图相似,画作中缱绻柔媚的味道却少了。女子的五官和表情都被隐去,背景也相当杂乱,给人冷漠且压迫的感觉。

勒泽另外的那些以女子为主角的创作,也有不少呈现出这种清冷的意味。例如1922年的《三个女人在花园旁》,描摹三位女子,或坐或立,衣着虽不同,表情无一例外都是冰冷僵硬的,根本不愿意望向画框外的观者,而是兀自沉思。这般构图或是人物表情的拿捏,分明体现出画家一手开创的“机械派”风格。

说“机械派”是一种流派未免有些夸张,因为这一绘画风格的发起者与拥护者,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勒泽自己。像许多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一样,勒泽不太理会学院派的框架或是固有的程式,他更乐意在不同的风格之间游走探索,并最终找到自己的语言。而“机械派”的特色,诸如冷硬的、金属质感的几何图形,表情和肢体动作僵硬的画中人,都称得上是勒泽所独有的,也是他透过作品对于社会景状的回应。他这一生,亲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战时慌乱的流散迁徙与战后的不安迷茫,对于人们在战争中的仓皇、质疑与困惑,抱持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同情。

勒泽并非长于煽情的、故弄玄虚的艺术家。他的画作虽说并不会给人非常猛烈的视觉冲击力,却常常是饱满的,是快节奏的,见出都市生活的紧张与忙碌。在勒泽的不少画作中,频繁出现粗且厚的线条,密密麻麻地、凌乱地散放在画幅背景处,或与画中人扭结缠绕在一起。观者尽可以将这些粗线条想像成窗框或是其他的室内装饰物,但在笔者看来,这些缠绕交错的线条,恰是当时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焦灼心境的外化吧。

放在今天的生活情境中看,因城市化而导致的人与人的愈见疏离,因快节奏工作和生活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又何尝不可以藉由勒泽画中的情景来解释呢?这一场机械派的预言,已然绵延半个世纪之久,或也将继续绵延下去。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