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土地和住房不是辩论出来的

2018-06-15 08:09:41 作者:郭一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深圳的居住条件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料图片

香港在搞土地大辩论,内地也在讨论房地产问题,消息甚多。日前朋友圈传出,针对目前楼价高企,北上广深等地每平方米动辄八万十万元人民币,普通家庭特别是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楼,有高人建议推出产权分割制来解决问题,比如北京楼价十万元一平米,在产权分割制下,可以花两万一平米买下房子的百分之二十产权,同样可以有国土证和七十年的产权证,居住甚至出租都可以,但如果要把房子出售,就要补交百分之八十的产权。消息称实施产权分割制之后,房子的金融属性消失,真正变成了刚需,低收入人群也可以买房了,而原有房价又不会崩盘云云。上述消息的可靠性未经证实,但理论上是行得通的,香港的居屋也是与市价挂鈎,以七折卖给符合条件的非高收入家庭,如果出售必须先补交地价。

但笔者对这个消息的真确性和可行性有保留。主要问题是,一旦实施,首先对那些刚刚倾尽所有、借尽所能借、正在辛辛苦苦支付房贷的低收入买房者很不公平。其次是审核申请人资格很难做到公平透明。这些年中央一直要求各省市必须兴建一定数量的福利保障房,为基层市民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但媒体揭露,不少福利保障房被公务员和有关系的各色人等瓜分,真正需要照顾的家庭却只能苦苦等候,而地方政府为了有更多的卖地收入,愿意兴建福利保障房的积极性有多高可想而知。如果上述两个问题没有找到稳妥的解决办法,建立有效的机制,相信所谓产权分割制不会轻易推出。但这个消息也反映高层正在积极寻求突破房地产支柱地位的办法。

另一个消息是深圳市政府上周公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管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徵求意见稿)》,这是一份全面的房改新政,主要内容包括,从今年起至二○三五年,每年兴建十万个住宅单位,是目前建屋数量的一倍,总数达一百七十万个单位,仅从数量看已是大手笔。更重要的是,新建一百七十万个住宅单位当中至少一百万伙是保障房,包括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以及人才住房(专门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深圳提供的住房),比例达到六成,如果全面落实,深圳的住房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从具体做法看,深圳房改新政既学习香港,如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相当于香港的公屋和居屋,而保障房与市场化商品住宅比例则比较倾向新加坡模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至于人才住房则是深圳特色。

深圳近十年土地房价急涨,升了四五倍,不少企业难以承受,有的只好撤到其他城市甚至外省,高楼价成为制约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以土地开发而言,深圳建特区三十多年,特区范围内的可用土地已开发逾八成,市政府当局一度为无地可用头痛不已。近年深圳透过开放二线、填海、与汕尾共建深汕合作区等办法解决土地来源,关键是有中央支持,十七年一百七十万个住宅单位,土地供应方面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深圳新房政得以全面落实,将会大大改善深圳的居住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深圳的竞争力。

香港受高地价高楼价之苦,远甚于深圳,回归以来历任特首都矢言要解决房屋问题,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更是几乎每会必谈土地,但迄今为止没有见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香港不是没有土地,而是没有开发土地的办法,今时今日,政府是否真有决心解决问题亦令人怀疑,目前正在搞的这场土地大辩论,就很像一场“大龙凤”。土地专责小组报告白纸黑字列出十八个选项,证明可用的土地很多,开发土地的办法也不少,但是却没有明确交代土地开发之后如何使用,这样的谘询和辩论究竟意义何在?在目前政治气氛下,这场土地谘询和辩论的结局,最大的可能就是一轮口水战之后,不了了之,能形成社会共识才是怪事呢。问题是,香港还有多少时间,搞一场又一场的谘询和辩论?深圳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也遇到发展瓶颈问题,但深圳愿意学习香港和新加坡,可惜香港学不了新加坡,更学不了深圳。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