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公屋一度成罪恶温床/过来人

2018-07-14 03:16:57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六七十年代的公共屋邨全部都可以自出自入/作者供图

  即使两户人共用一个厕格可以增加居民的安全保障,但在使用的时候仍然带来诸多不便,例如两户人同时需要如厕或者洗澡的话如何协调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积怨,影响睦邻关係。

  当时的港英政府有见及此,开始着手研究兴建较新型的多层公屋大厦,起初的设计是以葵涌邨的楼宇为蓝本,但楼高增至十六层,因此可以容纳更多住客,由於楼宇增高,所以有必要设置电梯,也是本港公屋历史上首次配备电梯设施。

  这种以中央走廊设计的公屋大厦,虽然仍有通风问题尚待解决,但每个单位的配套已经改良,其中居民最受落的,当然首选设置独立洗手间,从此以後,居民再也毋须为上厕所而担惊受怕和与邻居产生争执了。

  虽然解决了洗手间问题,不过,夜归住客,尤其是女性的治安问题依旧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皆因当时的公屋大厦不管是什麼类型,都没有街闸设计,大厦竟日中门大开,任何人都可以自出自入,有如无掩鸡笼,以致成为罪恶温床,夜归住客为了自我保障,都会先行致电家人,由家人在楼下陪同上楼;後来,有些屋邨索性自行组织互助队,由居民轮更提供巡逻和护送服务,由於效果显著,所以其他屋邨都争相效法,而警方亦从旁提供协助,在警民合作下,罪案率得以收敛,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互助委员会。

  踏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屋的设计越来越讲究人性化,除了不再兴建中央走廊式楼宇之外,还增加人均居住面积,而每一层的伙数亦尽量维持在二十伙以下,以保持环境清静和易於管理。为了容纳更多居民入住,今日的公屋不断向高空发展,三十八层已经非常普遍,部分居民密集的地区,公屋更会高至四十四层或以上,因此出现不少公屋海景单位王,在以往,这种情况实在不敢想像。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