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港味道/施 一

2018-07-16 03:16:5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欧阳应霁“香港味道”系列共有四册/作者供图

  在香港生活的这几年,基本每个月都会接待一两个从天南地北来港遊玩的亲朋好友。即使毋须每天陪吃陪喝陪玩,至少也得向他们献上一份“香港五天四夜全攻略”。除了遊览景点和购物,美食打卡早已悄然佔据他们来港的大部分时间。

  如今手机资讯多如牛毛,他们比我更早了解到最新奇好玩的港饮港食,却还不厌其烦地问:在香港吃什麼最地道?有什麼是必吃的?其实,对於我来说,港味可能只是一杯奶茶,一串鱼蛋,一个菠萝包,一份车仔麵,一块西多士,一盘牛杂,一底鸡蛋仔,甚至是一盒维他奶,就在屋企或公司楼下的小食店觅得,只要二三十元就能享受到。几年前初到港的我也像那些朋友一样,但凡放假就出街觅食,努力无限放大胃口,在街头巷尾一边走一边吃,从早上一直吃到深夜,任何食物只选最小份的,为了能容纳下更多的美食,有一种遊戏般的快感。

  看着日渐发胖的体型,我不得不收敛,开始奉行“少吃多滋味,多食伤肠胃”。还有另一原因是入手了本地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系列的前两部书,以便“画饼充饥”。本以为图文结合的书很快就会看完,实际上每晚睡前只能读上两三篇。因为越看越饿,又想吃夜宵,结果得不偿失。《香港味道1》细说香港酒楼茶室食文化,《香港味道2》把镜头对準了街头小吃,那些最草根的饮食文化,每一页都瀰漫食物香气,作者对香港美食的人情味更浓。除了分享与食物的私家体验,以及推介各式小吃摊大牌档,在每一种食物的介绍中,作者特别邀请一位朋友现场起筷品尝,谈一段他/她与食物的故事。原来,食物不仅能吃出味道,也能谈得令人神往。这系列书不仅是美食指南,更是一个地区对饮食文化的记忆与总结。

  我算是同辈中恋旧情结严重的患者,对传统食物有着说不清的痴迷,常奉老字号若博物馆。对作者和他搜罗的一众好友的味觉记忆颇为羨慕,怎麼他有那麼多关於食物的故事可讲,怎麼几十年过去,他们或她们对某种味道的丝缕依然清晰如昨故而死忠追崇。相比之下,我对食物的回味是匮乏的,不过,书中有一篇写到凉茶文化,介绍了一款我熟悉的“甜品”——龟苓膏。严格来说,龟苓膏属於传统藥用食品,有较浓的中藥苦味道。与它相似的“凉粉”正是我孩童时代的一点甜,也是祖母拿手的消暑良品。仙草粉熬製而成的凉粉,凝固後似果冻,略苦带甘,祖母喜欢加入颗粒大的白砂糖,口感滑溜又粗糙,而我最爱倒满蜂蜜或炼奶,满口甜丝丝。一到盛夏,我俩坐在家中後院树荫慢慢享受一碗凉粉,时而点播录音带的粤剧粤曲,时而收听广播的金庸小说连载,时而分享琐碎的所见所闻……如此消磨一下午时光,好不快乐。

  生活在工业化全面普及的时代,有时不免为传统美食、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的陨灭殆尽而扼腕。幸而世上仍有不少保留着由亲友长辈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传统,牵动着亲情与温情的记忆。这些并非有钱就能买得到。虽然我还是改不了每天讲饮讲食,倘若能做到识饮识食,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