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怀旧面

2018-09-10 03:16:43大公报 作者:冯进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面馆位于无锡市中心。走进学前街上生鲜超市旁的小巷,一眼就看到“卜岩面饭馆”的灯箱。大门口的牌匾上写着“卜岩面馆”四字,两边各挂一溜红灯笼。店面规模不大,两开门面,占了一座居民楼的一、二层。下午一时许,饭点已过。一楼七八张小方桌边只坐了两三名顾客。走过卖冷菜的窗口,登上十几级木楼梯,在二楼落座。这一层除了两间小包厢,还有三张可坐五六人的大圆桌,顾客能点菜、吃饭。圆桌上铺着玻璃,包括碟子、小碗、茶盅、筷子、调羹在内的一套餐具都用塑料薄膜封在一起,边上放着一袋餐巾纸,大麦茶直接用不锈钢铫子提上来放在桌上,有路边小店的质朴风格。

卜岩面馆在本地“吃货”中有几分名气。老板本名曹桂宝,初中毕业后在无锡小吃业的百年老店“拱北楼”当学徒,从捞面工做起。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振臂一呼,成了代表工人阶级的“造反派”司令,还得了个洋里洋气的绰号“boy”(英文“男孩”),据说“卜岩”之名就来自当年诨号的方言谐音。“文革”后他一度生活困窘,工作没着落,在家开了个小面馆谋生。二〇〇二年面馆原址拆迁,搬到这里重新开张。多年来生意兴隆,除“地道无锡面”,更以本地“老式菜”闻名遐迩。

此行倒不是专为品尝本帮菜,而是结束探亲之旅回美国前和父母一起出来吃个饭。天热,没兴趣去大饭店一本正经地吃吃喝喝。父亲和“驴友”们又几乎每周都光顾这家,熟悉情况。到了才知面馆居然就在我上过的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对面的巷子里,巷口对着顾毓琇故居、钱锺书故居。我胸前挂着钥匙当小学生时,市中心远没现在热闹繁华。景点未开发,中山路和学前街之间隔着好几条小弄堂。那时,小学对面除了一家公共浴室,还有个菜场坐落在如今超市的位置。

根据父亲的推荐,我们点了招牌菜“红烧青鱼划水”和冷菜“梁溪脆鳝”,另外又叫了清炒河虾仁、四喜面筋两个热菜,最后以两碗汤面收尾。脆鳝是预先做好的凉菜,马上能上桌。这是无锡特色菜,黄鳝去骨切成长条后入油锅炸两次,然后浇上酱油、冰糖等佐料配好的酱汁,装盘时要搭成小宝塔式的造型。成品酱红油亮,口感酥脆,遵从锡帮菜“甜出头,咸收口”的宗旨,咸中带甜,以甜提鲜。母亲血糖高,担心吃了不健康,但尝了一下觉得味道还正宗。我却觉得可能多次过油的缘故,脆鳝质感偏“韧”,吃起来不够酥脆。清炒虾仁让我失望。点这道菜的人大约太少,虾仁不太新鲜,厨师为掩盖腥味,勾芡时加多了盐,更影响口感。四喜面筋是老式菜,加虾仁、蹄筋、腰片、豌豆、蘑菇等与面筋同炒,味道不错,但内容较单薄。

我最欣赏的菜是“青鱼划水”。十多斤重的大青鱼斩下尾巴(划水),分切成四片,焯水后浇红烧酱料上桌,摆在大瓷盘里如张开的摺扇面。鱼肉柔嫩入味,尾鳍膏腴丰美,吃得出来食材新鲜,质量、分量都有保障。最后汤面上桌。加了酱油的红汤,滚烫清澈,撒了不少葱花。面条照规矩要在碗中摆成“观音兜”形状,中间隆起,两边垂下。造型看不出有那么高大上,但面条纹丝不乱,如女性整齐的发髻,卖相不错。口感筋道,只是汤头偏咸。汤面总体符合苏式面“汤清面细”,重青(葱花多)宽汤的传统,不过不失,值得尝试。

一九四二年生人的卜岩已于今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七十六周岁。他一生起起落落。繁华过后,终究靠当年学到的煮面手艺养家餬口,安身立命。在世时,他的面馆获得广大顾客青睐;去世后,仍有人回忆有关他的传说,老板此生没有虚度。对我来说,任他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能在母校附近与父母共品老式菜,在多个层面上咀嚼了往事,温暖了时光。周作人说:小时吃过的东西,不必多么美味,都会被视为正宗。这次计划外的怀旧之旅,意义本就远在菜式之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