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华武英\祝勇

2018-12-08 03:18: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清乾隆帝编修《四库全书》显敬畏历史之心\资料图片

  文华殿后的文渊阁,是专门用来贮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建成后,“经筵进讲”也改在文渊阁举行。

乾隆皇帝还有一怕

  乾隆南巡,在宁波见到范氏家族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就决计把它“搬”到紫禁城裏。於是有了这座文渊阁,它外观二层、内为三层,完全依照“天一阁”的样式建成。藏书楼怕水,“天一阁”的名字,也是取“天一生水”之意。文渊阁为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屋脊兽吻亦为绿色,在紫禁城内独一无二。这是因为五色中的黑,对应着五行中的水,因此黑代表水,可以压火。

  我曾在文渊阁的古旧书橱间,翻看《四库全书》的“史”部书籍,目睹朝朝代代的历史书写,在清代汇聚成多麼壮观的一条长河。在金丝楠木书匣裏排放有序的书册,历史的暗流湧动,包括前文所述的明朝故事,也都包含其中。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把文渊阁《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文渊阁裏藏的,是《四库全书》高仿複製版,但书橱都是“原版”的,优质的楠木,在幽暗中散发着润泽的光,有如一片森林,让我们的心变成一片树叶,在它的温暖的内部安静地降落。

  《四库全书》约八亿字,是一套汇集了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文化典籍的大丛书,相当於给中国文化完成了一次“存盘”。它是一部时光之书,因为这部书中,包含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时光,在分列有序的编目裏,一代代书写者奋笔疾书的身影隐约可见。这浩瀚的《四库全书》,共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叫“四库”。其中的“史”部,以正史为纲,以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政书、目录、史评等拱卫正史。

  乾隆编《四库全书》,历史上毁誉参半。为了编《四库全书》,就要搜集天下古籍,再按照统一体例校勘编订,对於“禁书”,则要统一销毁,自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开始,在武英殿前立起一座字纸炉,不分昼夜地销毁从民间搜来“禁书”,总量达六七万卷之巨。因此章太炎说,乾隆修了一部《四库全书》,也烧了一部《四库全书》。没烧的古籍,也进行了删削、挖改,使得被编入《四库全书》的古书不复原貌。鲁迅对此痛切地写道:“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甚至认为:“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乾隆烧书,从反向证明了历史的重要。像乾隆这样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可以说一生无憾,笑傲古今,什麼都不怕了,但他还有一怕──怕历史。在乾隆眼裏,历史(以及一切文字)是那麼神圣,令他既敬且畏。敬之,所以他要郑重地修史,整理前辈所有的文化遗产;畏之,他要把所有对自己不利(即使是潜在的不利)的文字统统销毁,不让它们在世上存在一分半秒,哪怕它是隻言片语。

  但总的来说,《四库全书》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纪念碑品质─博大沉雄,穿透古今。乾隆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因此他无比看重这套书的编修,《四库全书》总纂修纪晓岚说他:

  巨目鸿纲,皆由钦定,每乙夜亲观,釐定鲁鱼,典学之勤,实为自古帝王所未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於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裏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第一套《四库全书》修成,全套三万六千册,被郑重放入文渊阁。这一刻,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乾隆在文渊阁设宴,犒赏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全体人员。时隔两百多年,我们几乎可以听见他爽朗的笑声。

  那一天,他们都聊了些什麼呢?

  话音落处,乾隆自己,也走进了历史。

(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