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选择的艰难/冯 进

2019-02-15 03:18: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如何选择为佳,与文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有关/资料图片

  星巴克的口号是:选择多,更幸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研究发现,“选项超载”会适得其反,让顾客无所适从。超市只有六种果酱相比於有二十四种果酱更能引导消费者解囊。跨国大公司宝洁减少了其海飞丝洗髮水的品种后,全球销量反而大幅度上升。选择要有意义,就得保证选择者能分辨出不同选项间的差异。我们果真能从二十种不同口味的口香糖中有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吗?面对三四十种不同的意麵酱料,美国人的喜好其实只集中於三大类:平淡原味,够劲辣味,以及包含许多番茄块的“超级厚实”类。

  冷战结束后,陡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波兰人面对“洪水”一样多的商品,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恐惧,因为他们更习惯於无可选择。日本人坚信喝绿茶不能放糖,西方顾客要在日本店裏往茶裏加糖不会被允许,因为从服务员到老闆都自以为有责任纠正顾客的错误,保障客人的利益。可见有无选择,多少选择为佳,都与文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有关。

  但专家也指出,无论国家、文化,“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想法只是幻觉,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独立。美国杜克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艾莱勒(Dan Ariely)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术语:“选择建筑”(choice architecture)。他指出,任何个人决定都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北欧文化相近、历史相仿的国家,有些国家的人民热衷死后捐献器官,另一些国家的人民却表现冷漠。追根究底,他发现这不是出於文化差异,而是看国民申请驾照的表格上死后捐献器官是或否的选项何种被设置为默认,毋须申请人主动选择。所以,要是想减肥,就不要在办公桌上摆放巧克力甜甜圈。与其指望自己意志力超群,足以抵禦诱惑,不如“不见可欲,使其心不乱”。

  那麼这是否意味我们只能在生活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呢?对此,专家又各执一词。拉戈斯大学(Rutgers Univeristy)的哲学教授张露西(Ruth Chang)认为,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两者相较,没有哪个能毫无疑义地胜出。她认为,A与B两个选项各有利弊时,我们就不该用“更好,更差”来比较、权衡,而应该使用“不相上下”(on par)这个标準。有人觉得难做决定是因为信息不全。她却说,哪怕我们能预见未来,也很难在不相上下的两者间作出正确选择。她提倡的攻略是:首先写下A与B两个选项各自的最关键方面,然后选择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选项,并坚持不懈。作出抉择后坚持初衷,始终不渝,才能更有效地为自我定义。

  这个说法有道理,因为人都习惯自圆其说,再无心的选择事后都能编出合理的故事。那些因为“懒惰”服从表格设计,被动地捐献或拒绝捐献器官者,都善於为自己寻找理由。不过,加拿大著名作家格莱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也指出,认定所有的个人选择都意义非凡本身就是虚荣、虚妄的想法。在超市结帐时,自己排的队伍比另一队前进得慢又怎麼样,值得着急上火吗?他甚至说,为选择上哪所大学寝食不安很可笑,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估大学教育对个人会有何种意义;对各校历史、师资、财富、氛围哪怕研究得再细緻,都抵不过大学时代的一次意外邂逅。

  这话可能令焦虑的中国家长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本听不进去。“要做个人选择的建筑师”听着就顺耳多了。艾莱勒认为,哪怕环境的影响无法否认,我们也可以早做準备,努力给自己营造一个有利於作出正确选择的环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