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写在金像奖之前/一雯

2019-04-14 03:17: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将起用数十位新人演员作嘉宾主持,日前金像奖协会主席尔冬陞率领他们亮相 中新社

  第三十八届香港金像奖今晚就要揭盅,这无疑是华语影坛级别最高的电影奖项之一,也是众多港片迷所关注的焦点。从二十多年前的“东方荷里活”到如今的诸多尴尬,香港影人在摸索试错的过程中,几经浮沉。对於港片,“曾经对香港电影有多麼热爱,现在就对香港电影有多麼失望”,可能是我近年最常听到的论调。

  港片是否真的已死?尔冬陞曾如此回答:“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长大后未必会按你设想的发展,港片也是一样。题材多样,说明电影人的想法还没有死,给点时间,等市场变得更宽容了,会有更多的好电影出现。所以,命题由你们去出就好了,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继续做。”於真正热爱香港电影的人而言,它不死,因为它依然在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影坛面临着严重的新人断层和本地製片失势的窘境,港产片目前的年产量已跌至平均三十部左右,大量的电影人不是转行,就是北上。幸好坚守香港的影人,能够在相对自由的“散养”环境中作出了自由而又大胆的探索。

  纵览今届最佳影片提名名单,《无双》这样口碑话题兼具的作品自不必谈;《逆流大叔》更是偏锋地以一班大叔做男主角,去讲扒龙舟的故事,保留了一份港产片独有的亲切和热血;《沦落人》书写草根小人物的现实与梦想,笔触细腻,温情而含蓄;《三夫》则反映老夫少妻的女主角为生活只好做妓女的哀愁,不言不语,展现出层次和生命;至於《红海行动》这样国际化视野的动作片,早已超脱出港式警匪片的範畴。

  近几年香港影人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港产片的剧本特写大众所忽略的社会议题,也湧现了一批优秀的新晋导演和独立製作。二○一五年翁子光执导的《踏血寻梅》,斩获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七项香港金像奖奖项;二○一六年则是《一念无明》,只用十六天就完成拍摄,仅两百万港元的低成本独立製作,关注躁鬱病人这一特殊人群,吸引了曾志伟、余文乐等演员“零片酬”演出,更代表香港出战第九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执导的黄进则是八五后的年轻导演,早已被当作是未来香港电影的希望。

  前辈常说,如果想改变社会状况,新闻和电影不失为两大捷径。虽然某些议题并非一两部电影就会改变社会长久以来的偏见。我相信,电影人并非因为某个题材卖座,而是社会对这个议题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导演、编剧因此而不厌其烦,继续将他们相信的、想要带出的讯息,以电影形式呈现眼前。过往还有比如许鞍华导演於一九九五年的作品《女人四十》,萧芳芳饰演的职业女性阿娥既要工作,还是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患脑退化症的老爷,安老护理这个议题亦被讨论至今。

  香港金像奖或许不需要预测,不变的还是那份根深蒂固的港人情怀。去年将“专业精神奖”颁予“茶水姐”杨容莲,向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致敬,金像奖的与众不同和优势也可见一斑。回顾第一届香港金像奖诞生於一九八一年,由香港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创办,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几近同步,而金像奖的最大初衷,便是鼓励香港电影人,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以今天的目光审视金像奖的最初岁月,它依然不忘初心,始终起着这样的效果。

  今晚,我还是如常守着电视看金像奖直播。香港影坛只要许鞍华、王家卫、徐克、杜琪峯、陈可辛等导演还在,有什麼理由不期待?香港影人,加油!香港电影,Keep Rolling(继续前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