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江忆记\欧美车曾主导本港的士业\过来人

2019-04-24 03:17: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世纪六十年代本港的士都以欧洲汽车为主\作者供图

  上周本栏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本港的士业大部分都採用分帐制,而为了致公平原则,当时使用的机械式计程表都有计算总营业额的功能,每一更的司机在收工时只要按下总计的按钮,就会自动计算出当次更期的总营业额,车主与司机就凭这个数目去进行分帐,成为业界不成文规定,从来不会发生争议。

  当年的士从业员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一更司机收工时,都要完成两件事:(1)为油缸加满柴油;(2)将车辆内外清洗乾淨。为了做好这两件事,当时的交更时段(每日凌晨及下午四时至五时),油站一带路面都会停泊大量的士,而司机都进行同一样的动作──洗车,蔚为奇观。

  本港油价一直以来都是柴油低於汽油,而为了节省成本,自从有的士出现,业界都倾向选用柴油引擎车款,但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欧美汽车雄霸世界市场,因此本港的士业界亦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採用来自欧洲的产品,当时较流行的的士车款包括有英国的“摩利士”(MORRIS)、“柯士甸”(AUSTIN)、“牛屎忽”(OXFORD)、“希路文”(HILLMAN)、法国的“标緻”(PEUGOET)、德国的“平治”(BENZ)、意大利的“快意”(FIAT)以及少量来自澳洲的“澳普”(OPEL,后期改译“欧宝”)和美国的“道济”(DODGE)等,当中有四座位,也有五座位,但以后者居多。

  直至七十年代,日本汽车业发围,大量日本製造的汽车开始以廉价推向世界市场,本港当然也成为一个推销目标,当时属於日本国营的“日产(NISSAN)汽车公司”开始在日本本土市场大量推售的士车款,并且大受当地业界欢迎,於是乘胜追击,透过代理商将的士车款引入本港,由於售价远低於殴洲车款,操控较欧洲车款灵活,加上耗油量低和最关键的零件充足便宜,令本港业界开始转向採用“日产”的士,并且在几年间完全雄霸整个香港的士市场,令本港成为清一色“日产”的士天下。

  在七十年代后期,由於世界出现燃油危机,国际油价飙升,本港的士业界都想方设法节省成本开支,本身体积庞大的“日产”的士开始受到衝击,一些体积较小的车款开始乘机进行渗透,例如属於“丰田”(TOYOTA)旗下的“大发”(DAIHATSU)汽车向业界推介只能乘坐四人的两厢式设计小型汽车“卓丽”(CHARADE),成为本港有史以来最迷你的计程车。其他日本车厂眼见“大发”成功,也纷纷向业界倾销小型车款,当中包括“三菱”(MITSUBISHI)的LANCER,“五十铃”(ISUZU)的GEMINI等。不过,随着石油危机纾缓,业界又开始採购车厢较大和较舒适的车款,使四座位的士走向式微,最终全部退出市场。而“丰田”汽车亦趁势推出更美观、更耐用的“皇冠”的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