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儒道春秋谈/白头翁

2019-05-13 03:17: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孔子奠定儒家思想/资料图片

  春秋不相连,春不见秋,秋不遇春。有人云:春色不如秋色好,西风无力撼东篱。亦有人云:一年之计在於春。春秋是心灵的双耳,也是心灵的两侧。春秋连在一起,在中国却是近千年的波澜壮阔,风起云湧,博大精深的历史画面,春秋给中国文化的血脉注入新鲜血液,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启扬帆,使中国文化数千年血脉不断,光辉灿烂。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不能不说春秋,说春秋不能不说春秋“二子”老子和孔子,不但照耀着春秋也照耀着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直到照耀着今天,不但照耀着中国,也照耀着世界。

  二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孔子,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引用诗人唐子西的话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老子是二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在公元前五百年孔子曾经问礼於老子。中国古人常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没想到,孔子与老子一席话,孔子竟然如晴天霹雳,醍醐灌顶。孔子辞别老子,沉吟良久,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感而慨之:“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见老子如人观龙,仰望拜学,敬仰心穆。孔子一生拜见老子四次,对於儒教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请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与此同时,孔子的提问也敦促了老子的反思,丰富了老子道家思想的体系。春秋的“二子”相见,可谓是伟大的相逢,不朽的相遇,互相汲取的营养足以丰富和精典中国文化的源头。自此以后,也有所谓伟人、先驱、旗手被喻为改变历史、文化的会见,但只不过是风光一闪,稍纵即失。

  在中国历史上,有得意儒失意道绝则归佛一说。在二千多年的思想潮流中,道家思想有效地成为儒家思想的最大反动,儒家思想有效地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孔子更侧重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老子更专注於文化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一部《论语》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一部《道德经》五千七百八十四个字,两道经典,思想大库也不过一万六千九百八十九个字,排在现在的《人民日报》上不过三个版面。

  中国历史文化在秦汉以前,儘管有诸子百家,但儒、墨、道三家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唐宋之后,释家繁荣,儒、释、道三家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之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不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是黄老之学。老子哲学的存世价值可见一斑。

  而孔子可谓有感而思想,由思想而痛悟,由痛悟而明达至理,也谓逆势而上。

  因为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国君私欲膨胀,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战乱纷纷;诸侯国内更是杀得天昏地暗,春秋无义战,混战是常态。“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曰仁”。如果用另外一个字来解释仁,那一定是“爱”。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在回答弟子之问的时候给出的非常著名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的哲学可以称之为“爱的哲学”。从充满着爱的生命一直到爱的关係、秩序和政治,直至整个世界。

  什麼是爱?或者说,儒家如何理解爱?我想从三个方面尝试着进行描述。首先,为了给爱找到最确定的基础,它被看作是根於性和心者。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爱生於性”之说,经由此规定,爱就是某种天赋及内在於人之物。我们甚至可以说,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种理解之下,爱就是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我们在痛恨一个人,痛斥一个人时,怒其无人性,不是人,枉披一张人皮。其实人的标準是孟子给定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骂人也得有根有据,有理有节。

  其次,爱指爱人,爱世界,爱别人,不私爱,贡献爱。这才是“仁者爱人”的意义所在。“仁”字是就包含着重要的答案。不仅我是人,我之外的他人也是人,他们都是人。这种理解就是仁,就是爱。只有这样理解行事,才能“爱人”。爱必然地包含着对他人和世界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第三,孔子讲的爱仁和仁爱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一种嚮往和製造。所以孔子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在闭上双眼时,因闻道而崇信,因崇信而体会,终成仁者。

  (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