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故宫建筑\一座书城\祝 勇

2019-05-27 03: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於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裏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第一套《四库全书》修成,全套三万六千册,被郑重放入文渊阁。这一刻,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乾隆在文渊阁设宴,犒赏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全体人员。时隔两百多年,我们几乎可以听见他爽朗的笑声。

  乾隆皇帝对古代书籍被焚的先例心有余悸,於是又下令为《四库全书》加抄了六个“备份”,心裏才算踏实。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年),前后七部《四库全书》全部抄完,分别藏在七座藏书阁内,其中四座,分别在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盛京(渖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北四阁”,全部在皇家禁地,另有“南三阁”,分别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澜阁,因为它们都在江苏、浙江,因此也被称为“江浙三阁”。

  乾隆或许已经意识到这种宫廷藏书的缺憾,就是它虽然保存了古籍,却同时将知识固化,把它们像货物一样封存於仓库裏,与整个社会相隔离。於是,乾隆将《古今图书集成》作为最高奖赏赠给了宁波范氏天一阁等四家藏书楼,“南三阁”也基本对民间士人开放,允许当地士子“就近观摩誊录”,成为公益性图书馆。於是有无数士子,如朝拜一般走进“南三阁”,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捻动书叶。这些文人士子中,就有金世宗第二十四代后裔完颜麟庆。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他造访文汇阁的时候,满眼的“名花嘉树,掩映修廊”,让他有了一种梦幻般的恍惚感。很多年后,当他在《鸿雪因缘图记》裏“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仍“不胜今昔之感。”

  由於《四库全书》规模过於宏大,翻检不便,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又命令挑选《四库全书》的精华,编定《四库全书荟要》,收书四百六十三种,共二万零八百二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一共抄写两部,一部贮藏在御花园的攡藻堂,另一部贮存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

  当然,如同《永乐大典》一样,《四库全书》的未来旅程同样不会一帆风顺。尤其乾隆皇帝去世以后,虽有嘉庆皇帝苦心维持,但道光、咸丰以后,帝国的气运急转直下,日渐衰微,有太多的灾厄,等待着《四库全书》。

  咸丰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早春二月,镇江城破,太平军蜂拥而入,一把火把金山烧了。雕樑画栋的镇江、堆金砌玉的镇江,立刻就成了一片起伏的火海。文宗阁裏那些美轮美奂的藏书和书盒,也被裹挟在火中,化作一缕缕的青烟。之后太平军挥师北向,剑指扬州,文汇阁在炮火与厮杀中化为乌有。咸丰十年(公元一八六○年)李秀成攻入杭州、破江南大营时,文澜阁还安然无恙。第二年,李秀成再破杭州,这一次,文澜阁劫数难逃。《扬州画舫录》裏记载的藏书“千箱万帙”的江浙三阁,至此“全军覆没”。 (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