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江忆记/巴士司机升呢做车长/过来人

2019-07-17 03:26: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车头贴上投币标志的无人售票巴士/作者供图

  上周本栏提过,香港岛与九龙区使用双层巴士的时间并不同步,香港最早的双层巴士出现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但港岛则受制于道路环境,要到一九六三年才有第一辆双层巴士投入服务。虽然起步较慢,但在随后的日子,双层巴士在维港两岸的占有率却以几何级数递增,到了今天,本港的双层巴士数量已经超过五千辆,若以面积计算,香港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双层巴士的城市。

  在五、六十年代,即使巴士路线不断扩展,但基于巴士车身的设计是前后门都可以上车,即使后来为所有巴士改用电动闸门,能够减少守闸员的职位,但仍然需要雇用售票员去防止有人搭霸王车,为了在双层巴士以一名售票员取代两人,九巴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下层的中部设置售票关卡,并规定乘客必须前上后落,令要下车或登上上层的乘客都一定要购票。

  到了七十年代,巴士公司为了进一步削减经营成本,采取一个全新的OMO(One Man Operate)概念,将原来需要四人操作的双层巴士改为只需司机一人操作,要实现这个概念,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公司方面要同时将旗下所有巴士的后门都由车尾改到中部,使司机可以透过后视镜观察到乘客的落车情况,以避免有乘客未落车就关门开车的意外发生,但即使如此,在实施初期,仍然发生有乘客因此而受伤的事件。

  在转为“一人控制巴士”的过渡期中,巴士公司设计了一个红色的投币标志贴在每辆巴士车头的当眼位置,并将原来全车红色的巴士车身改为下层红色上层米黄色,以区分一人巴士和传统售票巴士,由于不再设置售票员的关系,所以每位乘客都必须自备辅币,将适当车资投入设于车头的钱箱,司机不会找赎,但实行初期,仍有一些市民为了找赎问题而与司机发生争执,甚至需要警员到场调解。

  巴士被改装为“一人巴士”之后,无疑加重了司机的工作负担,曾经引起司机不满而引发工潮,最终资方答允增加薪酬和津贴而作结。由于OMO的模式成功,当年港九两家巴士公司加快了向“一人巴士”转化的步伐,并于一九八三年全面实行。由于全车只有一人管理,他的职能已经不止于驾驶巴士,所以九巴于八〇年代中期开始将司机改名为“车长”,以凸显巴士司机角色转变。到了今天,“车长”之名已经被普遍应用于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之中,这也是香港人一项引以为傲的创举。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日,全港第一条贯通港九两地的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而九巴和中巴亦应港英政府的要求,合作开办三条过海巴士路线,分别是行走坚尼地城至观塘裕民坊的101号线、行走筲箕湾与苏屋邨之间的102号线和行走蒲飞路与横头磡之间的103号线,正式打破香港巴士服务各自垄断一方的局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