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江记忆\人口增加巴士路线重组\过来人

2019-08-07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的人口於一九三一年时只有八十四万人,但三十年后的一九六一年,已急增至三百一十二万多人,这个增长数字无疑加剧了公共交通的需求。为纾缓市民的出行需要,当时的两家专利巴士公司开始扩充路线和增购巴士,特别是在上下班时间,挤巴士的情况已经成为常态。

  笔者还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期,本港的巴士路线不多,就以九龙半岛为例,所有巴士路线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多条,只有两条路线连接九龙的佐敦道码头和元朗,其中一条是16号,取道青山公路来往上述两地,另外一条是26号,虽然终点站相同,但中途则取道之前用作军事公路的荃锦公路,以方便大帽山和锦田一带的居民。在巴士服务初期,所有巴士路线都以数字区分,但后来巴士公司发现在同一路线附近的居民也有服务需求,所以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上,加上英文字母的新线,如1A、2A、6A和12A等,后来某些路线更增至多条附加路线,例如2号就是一个典型,这条路线增加至2F共六条,成为最多附加路线的巴士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天。

  到了七十年代,新界卫星城市开始陆续落成,九龙巴士公司在港英政府的要求下,将服务範围扩展至屯门、上水和荃湾、葵青等新市镇,此举令原有的巴士路线编排不敷应用,於是实施路线重组,将巴士路线编号分为两组,其中1号至49号为市区(包括荃湾及葵青)路线,而50至99号为新界路线,并且因应红磡海底隧道於一九七二年落成通车,新增一组100号以上的过海路线。经此一改之后,上面提及的16号和26号路线就拨归市区组别,并且以50号和51号分别取代16号和26号两路线,新安排的16号和26号则行走旺角栢景湾至蓝田平田邨和尖东至顺天邨之间。

  随着地下铁路首条路线──观塘线於一九七八年通车,本港巴士服务的角色开始转变,部分铁路沿线的巴士路线转成接驳功能,乘客数量亦因此下降,巴士营运商因应这种转变,也开始改变了营运策略,其中九巴引入了首批单层豪华巴士,行走市区至元朗的长途路线和机场路线,收费很自然会较高;不过,以当时的概念,即使是豪华巴士,也不过是造型稍为美观和座椅较为舒适罢了,基於技术所限,车厢仍然没有空调系统。

  当时所有巴士都不设空调,在炎夏乘客都被焗得汗流浃背,因此港人便将这种巴士戏称为“热狗巴”,并且对空调巴的呼声越来越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