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唧唧复唧唧/李 梦

2020-05-21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宋代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图片

  纺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手作技艺之一,不时出现在古人的绘画作品中。唐代画家张萱有一幅名作《捣练图》传世,画中一群女子虽说正在从事捣练、熨烫及缝製等看似繁忙的劳动,却体态丰腴、服饰华美,与其说以此谋生,不如说以此求乐,为填满生活中的閒余时日罢了。而在另一位宋代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卷》中,虽然画中女子同样在重複纺线缫丝等工作,却全然不像唐时仕女图中那般閒适惬意,颇能令观者反思平凡生活的操劳与艰辛。

  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纺车图卷》,据传是北宋画家王居正的作品,且是他唯一流传后世的作品。为什麼说是“据传”呢?因为画上并无画家本人的印款与题跋,而据称是《纺车图卷》首位藏家的著名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曾为画作题跋,可惜他的跋文如今也不复见。我们只知道赵孟頫当年依照此画作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母子勤纺织,不羨罗绮荣”,说的是画中母子只知本分做事,根本不愿贪恋虚荣。赵孟頫此句,虽说不至於像晋惠帝“何不食肉糜”那般引人瞠目结舌,却显然是未曾体尝生之辛劳的世家子弟才会信口说出的话吧。若《纺车图卷》中那对母子真有机会见识《捣练图》中欢愉閒适场景,又怎可能“不羨”呢?

  中国风俗画虽说在汉代已经发轫,却要等到唐代才有正式名称,而直到宋代才迎来显著发展的时期。事缘宋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活动开放,市民生活百态因之成为画家关注的新题材,包括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等名作屡出,记录当时生活,为如今的人们回望百千年前城市景观,留下生动註脚。与张择端及李嵩等人作品重点描摹城市生活不同,《纺车图卷》的作者将目光投注於乡村生活,关心乡间农妇与农夫的樸素甚至艰困的生活,这在当时的风俗画中,确是少见的题材。

  《纺车图卷》不单立意新奇,构图也称得上巧妙。画中主角与其说是右侧摇动纺车的妇人或是左侧手持线团的老妪,不如说是横跨画幅中央、将左右两角色联繫在一起的两条丝线。丝线虽不起眼,却是维持一家人生计的重要产出,难怪画家如此费心思地突出这一意象呢。而且,丝线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语境中,代表世代绵延,代表生生不息。此画中一家人(一老一少两位妇人,以及画作右侧角落中閒坐玩乐的小孩子)协作生产的场景,便极好地契合了丝线的寓意。

  画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意象,除了纺车前那隻小狗,便是手摇纺车妇人身后的男孩。那孩子虽生在贫苦家庭,却仍未被艰困生活磨平心志,他自顾自地玩着逗青蛙的遊戏,正享受着日间閒适,浑然不觉眼前的大人或正为下月的收入而发愁。在我看来,此画中如果少了这孩子,便会失去大半意趣,因为纯真孩童的出现,既冲淡画中的悲与愁苦(老妪的佝偻身躯与补丁衣服足以说明彼时乡间生活的不易乃至拮据)、为画面增添生趣,也是对观画人的善意提醒:即便身处泥泞中,也未尝不能在片刻欢愉中暂忘烦忧。

  唧唧复唧唧。纺车摇动,织成苦乐百态世间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