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郎朗弹巴赫\李 梦

2020-09-17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从三年前重回环球唱片公司,郎朗一直在酝酿灌录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专辑於本月初全球发行,宣传不少,也引来乐迷颇为两极的评论。有人认为这位中国著名钢琴家的首张巴赫专辑尽显个性,让人耳目一新;也有人认为过於鲜明个性反而冲淡巴赫的意味。“这哪裏是巴赫?分明是郎朗!”

  不久前的一次视频电话访问中,我问郎朗是否担心自己灌录巴赫的这部传世名作,会招致某些保守乐迷的质疑甚至抨击:“郎朗还是弹拉赫曼尼诺夫或是普罗高菲夫吧。他哪裏懂得巴赫?”这位三十八岁的钢琴家对此显然心知肚明。“所以我要认真研究啊。不然没有说服力。”

  任何一位钢琴家,不论技巧如何、阅历如何,面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总不免慎之又慎。与那些炫技的练习曲或华丽舞曲不同,巴赫晚年写下的这部变奏曲,通常被后世钢琴家视作值得花费毕生时间研习并思考的伟大作品。加拿大传奇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一九三二至一九八二),尤其以演奏此曲著称。数年前我在多伦多读书时,曾在某个初冬午后前往他的墓地参观。墓碑小小,并不显眼,除了古尔德的名字和生卒年份外,只有半行乐谱,正是《哥德堡变奏曲》前三小节。

  古尔德演奏的两个版本,尤其为人津津乐道。先是他二十二岁青春正盛时的录音,再是去世前一年的演绎,后者比前者,慢了整整十三分鐘。快慢缓急之间,绝非无心之举,而是钢琴家数十年潜沉思索的结果。郎朗告诉我,他最早接触巴赫这部伟大作品,正是从古尔德留下的这些唱片中。

  这部包含三十个变奏的作品在巴赫去世后,被埋没超过半世纪,直到一九三一年波兰大键琴家兰道芙丝卡推出唱片,才终於重见天日,成为后世钢琴家常演常新的经典。每每谈及此曲,演奏者与乐迷通常用上敬重尊崇的语气,彷彿此曲天生与那些炫技华丽的钢琴作品不同,承载的是关乎生命与永恒的、形而上的哲思。

  久处神坛,不免疲累。其实,作曲家留在该曲谱面上的标示不多,演奏者完全可以自在发挥。只不过,大家听惯深沉内敛的版本,蓦地听到郎朗那些欢愉装饰音、浪漫派的演绎方法,以及众多自由速度(rubato)时,自然会颇不习惯。但,我们是否可以笃定坚称:只有古尔德或是尼古拉耶娃或是佩雷西亚的版本,才是“正统”呢?

  巴赫在两百多年前创作音乐时,广纳德、法、意等国音乐风格,融合贯通之后,方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单凭一位钢琴家的性格或演奏时的表象,就断定他适合或不适合演奏某一类型的作品,一来不免框限了自己的视野,二来也恐怕与巴赫当年创作词曲的初衷相去甚远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