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维港看云/融入大湾区 迈出一大步\郭一鸣

2020-11-27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与深圳一直共同发展。图为连接两地的深圳湾公路大桥\资料图片

  电视台直播特首林郑月娥在立法会花一个多小时读完洋洋洒洒三万多字的施政报告,此情此景,与去年相比,无论是特首本人的精神状态、报告内容,还是社会气氛,都有极大反差,香港终於走出政治风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份题为“砥砺前行 重新出发”的施政报告涉及逾二百项措施,最受瞩目的当属土地房屋问题,特首宣布已觅地三百三十公顷,可建逾三十一万个住宅单位,刚好达到十年建屋目标,同时宣布向非公屋户非综援户的九万多户“双非”基层市民发放现金津贴,又因应疫情影响,计劃透过补贴将部分酒店和宾馆变成过渡性住屋,以收一举两得之效。这几项措施虽无令人惊喜之处,总算是有所交代,比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明日大屿”来得更接地气。但笔者认为,报告中首次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出多项实质性措施,更值得花几行文字加以点评。

  早在五年前,中央相关文件正式提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两年后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到去年二月,中央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有关大湾区建设的各种讨论在香港社会成为热门话题,对於建设大湾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逐渐形成主流意见,但始终讲多做少,亦不乏观望心态,加上去年发生“修例风波”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推进融入大湾区的工作受到窒碍,浪费了不少时间和时机。

  这次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推出多项涉及大湾区融合的措施,无疑是一个突破。例如“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劃”,为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二千个工作名额,包括一般职位和创科职位,月薪分别不低於一万八千元、两万六千元,当中分别由特区抗疫基金提供每月一万和一万八千元的补贴,这个起薪点略高於本地企业招聘水平,加上目前香港就业环境较差,失业率创近年新高,相信该计劃有一定吸引力。此外,特区政府斥资约一亿元,与非政府机构合作,资助港青北上创业。年轻人如能把握机会北上,既可解决就业和生计,又可了解国情、开拓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其他措施包括:

  开放港珠澳大桥港车无限额北上,未来更考虑将该政策扩大至其他陆路口岸,港人实现驾车北上自由行的愿望指日可待。

  扩大互联互通涵盖範围,将部分生物科技股和内地创科板股票纳入合资格投资範围。

  香港机管局可入股珠海机场,将珠海机场数十条国内航线纳入香港航运中心版图。此外,筹备开展粤港跨境商用直升机服务。

  香港註册藥物和医疗仪器可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

  港深两地政府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於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现“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以上各项内容涉及人、车、航运、金融以及科研合作等多个领域,一旦实施,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多元融合、落实中央关於大湾区建设规劃纲要具有重大意义。毫无疑问,这些措施都是得到中央支持和广东省及深圳市的配合,才得以成事。以前流行说法叫做中央给香港“送大礼”,其实并不恰当,因为香港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香港、广东和国家是三赢。当然,融合需要磨合,要实现三赢,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从另一角度看,上述措施推出,也反映香港对融入大湾区的决心非常明确,不再包袱重重瞻前顾后。过去一年多,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突然变得强硬蛮横,中美关係严重恶化,冷战重临高唱入云,“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不幸成为美国全力抑制中国的战场,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想趁火打劫,面对国际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特区政府、商界以及社会各界不得不丢掉幻想。林郑月娥在报告中强调,香港应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发挥好这双重角色将为本港经济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特首这种清醒的认识,对於未来香港进一步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产生积极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