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华语电影是奥斯卡哪一块拼图\赖秀俞

2021-03-22 04:25: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由香港导演曾国祥执导,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最后五强。\剧照

  《少年的你》获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提名,这一消息让华语电影圈沸腾。与此同时,它也让一众青春类型片爱好者感到困惑。

  这种困惑缘何而来?一个显著的因素是,在很多人心中,奥斯卡对华语电影的选片“喜好”,还是中国古装武侠大片。这虽然是一种“过时”的偏见,但这个“刻板印象”其来有自。上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华语电影,是十八年前,张艺谋的《英雄》。那是一个盛产中国古装大片的时代。十八年间,华语电影无缘奥斯卡。於是这个对古代中国印象式、美学化的趣味,成为许多人心中对奥斯卡的想像。那麼,这一次,一部聚焦於中国当代社会中青少年世界的影片,何以获得奥斯卡的“青眼”?

  到底十八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的年轻人已经换了几代人,世界电影格局早已发生了大幅变革。这些年来,华语电影的转变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密切相关。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与第五代导演所身处的环境相比,其变化之大,可谓“换了一个天地”。且不论全国各地影院的银幕数量的增长屡突飞猛进,国家统计局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指出,全国共拥有屏幕达六万以上,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内地的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二○二○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影工业的成熟,华语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已经往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在产业结构上获得了发展上的自主性。第五代导演的“衝奥”往事,已经成为历史。

  华语电影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国家实力的跃升,成为一片热气腾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沃土。与今天中国电影在市场和艺术上展现的自足与自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曾经,华语电影如此迫切地渴望得到奥斯卡的认可。显然,这反映了一种自信的欠缺。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奖后,所有人破译了抵达奥斯卡所热爱的“中国图像”的“通关密码”,於是大批古装大片应运而生。只是,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中国不仅不是中国的现实,也并非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想像,它的美学程式相当“扭曲”。新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一切都在“嗷嗷待哺”,并没有吟诗弄月的閒情雅緻。那时的中国人嚮往的社会,不是回到高山流水的前现代时空,而是飞速迈进“互联网”的赛道寻求电子“桃源”。当然,这个“桃源”并非无欲无求、宁静致远,而是一个充满竞争、倾轧与欲望的未来空间。因此,那些多多少少为“衝奥”而生,抑或是接受了特定时期一整套中国“衝奥”美学的古装大片,就像一个看似“天然去雕饰”的年轻生命体,内部却装着一个“老灵魂”。那些白衣飘飘的武侠奇观所传递的是一种欲望,既是得奖的欲望,还是与世界接轨的欲望,更是获得文化自信的欲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多年来的“衝奥”征途中,华语电影已经“浴火重生”。并且,循着这条脉络观照历史与现实的断裂之处,我们会发现,变革在更大的範围内发生。在工业水準、资源分配、文化取向等方面,荷里活不再是当年的荷里活,连奥斯卡都将“最佳外语电影”(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更名为“最佳国际电影”(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两字之差背后,“美国中心主义”乃至“英语世界中心主义”似乎被扫蕩一空?这显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是一个显著的信号:奥斯卡的转型之路,朝向“国际化”而非“中心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奥斯卡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正从“主动”迈向“被动”的内在趋势。去年《上流寄生族》在奥斯卡以及其他国际奖项上获得的认可是此一趋势的明证。我们在论证其成功时,总是试图从其自身寻找迈向奥斯卡的秘诀,一种常见的论调是:获奖证明了它对荷里活电影工业程式的成熟模仿。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难道只有《上流寄生族》需要奥斯卡?奥斯卡就不需要《上流寄生族》吗?对近年来以“政治正确”作为“招牌”的奥斯卡而言,《上流寄生族》所代表的东亚当代社会的阶级叙事意味着一面耀眼而有效的旗帜。奥斯卡建构的版图上,需要一块来自东亚的、异质的拼图──这侧面也说明了奥斯卡在区域意识上对“边缘”的关注,这也构成其“政治正确”叙事的重要一环。

  因此,当我们在思考《少年的你》何以获奥斯卡提名的问题时,或许可以换一个问法:不再是奥斯卡为何选择《少年的你》,而是奥斯卡为何需要《少年的你》?

  更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虽然片方在宣传上一再强调,这是一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现实题材电影。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这部电影遍布残酷青春类型的叙事程式,毫无疑问,它在内地所获得的口碑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类叙事程式历久弥新的有效性。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青春类型片的《少年的你》并不会入围奥斯卡关注的队列,其目标所聚焦之处,乃是当代东亚社会的校园暴力。那麼,在青春类型叙事与社会问题叙事两相交错的位置,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奥斯卡“政治正确”版图上的那一块拼图?这是否暴露出奥斯卡相当本质化的题材决定论?这些未尽的思考恐怕都要留待未来。至少,我们在这一次华语电影的“衝奥”现状内外,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新的“遊戏规则”正在错综複杂的“洞见”与“不见”中生产、协商和上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