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缤纷华夏/石库门和“亭子间文学”\尹 画

2021-04-09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海“屋裏厢”博物馆内一景。\资料图片

  文友来上海,带她去新天地玩。文艺青年多半喜欢打卡与文化或文化人沾边的地方,於是先和她去蔡澜点心店用餐,然后参观石库门“屋裏厢”博物馆。

  屋裏厢,在上海话裏的意思是“家”。上海人邀请客人来家玩,通常会说:“到屋裏厢来坐坐。”“屋裏厢”博物馆其实是一幢建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石库门老建筑,厢房格局和家居布置保持完好,还原了一个世纪前上海人家的生活风貌。

  石库门,是上海弄堂的一种典型住宅房,因用石头做门框,用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大多数老上海人都住过石库门弄堂。如今石库门房子已越拆越少,因此,“屋裏厢”博物馆成为我们走近老上海,追寻历史回忆的好去处。

  标準的石库门分客堂间、前厢房、后厢房、厨房、亭子间等不同的房间。

  走进客堂间,雕花座鐘、青花瓷茶具、山水花瓶……陈列的物品看一眼便知品质上乘。一幅字画吸引了我:“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客堂间位於屋子的中心位置,是一家人的公共起居室,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它和天井相连,若家裏举办活动,可以将客堂间的门拆开,与天井合二为一,空间翻倍。

  前厢房,是男主人的书房,他在旧上海滩的洋行工作,薪水不薄。在他书房裏,既可以看到中式的文房四宝、算盘,亦有西式的祖母绿枱灯、风扇和打字机。今日再看这些用品也不过时。后厢房是家裏长辈居住的地方。在这间房裏,我看到一个世纪前的雕花木床,挂着蚊帐,床顶採用的是宁波骨嵌工艺,高雅大气。骨木镶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木坯上起槽后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以前只闻其名,没想到在这裏看到,算是惊喜。

  厨房面积不大,上海寸土寸金,因此造就了上海人拥有良好的空间利用能力。厨房裏保留了如今罕见的大灶、米缸,而零零散散的厨具有些挂在墙上,有些放在食柜上,有些用竹杠悬挂在半空中,极好地诠释了上海的那句俚语:“螺蛳壳裏做道场。”

  走上二楼。对我最具吸引力的是参观亭子间。亭子间位於一楼和二楼楼梯拐弯处,面向北。亭子间下层是厨房,上层是晒台,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又小,居住条件在整幢石库门房子中属最差,梁实秋在《亭子间生涯》裏就曾抱怨道:“厨房裏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裏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裏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裏冉冉上升……”但亭子间却诞生了不少“亭子间作家”而成为石库门裏最有特色的空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文人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靠卖文谋生,只能租用廉价的亭子间,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等文学家都曾住过亭子间,躬身简陋的亭子间中构思写作,进行各种文学创作活动,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

  除了亭子间,二楼还有三个房间。后厢房住的是这家人家的女儿。缝纫机、化妆品、丝绸旗袍、周璇的大幅海报、处处彰显出女儿家的精緻和时髦。二楼前厢房是主人的房间,挑高的天花,宽敞的空间,令我忍不住感叹“好想在这裏住一晚”。屋内陈列的红木傢具款式西化,最叫我念念不忘的是一台柚木落地唱机,唱机盖上铺着白色鈎针装饰布,精巧雅緻,没想到一百年前的上海中产阶级生活品味如此考究。

  二楼前楼是儿子的房间。柜子上摆放着竹蜻蜓、陀螺、风筝、乐器等,书桌上有一本《我的画报》。“画”字採用的是花式字体,看起来像一隻风车,很有设计感。这本杂志创刊於一九三二年,属儿童图画刊物,主要设有笑话、儿歌、谜语、图画等栏目,想必内容也新鲜有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