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园行中,甚至“票友”中,“红”的程度,“名”的亮度,要看搭档,要看配角,谁配谁,谁相配。当年演《空城计》看看配角,有谁敢唱主角?由余淑岩饰王平,杨小楼演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光饰马岱;陈香云演司马懿,钱宝森演张郃,真可谓群星灿烂,“老板”云集,出演主角诸葛亮的正是张伯驹。等到孟小冬再演《四郎探母》时,与她搭档的旦角铁镜公主,已是不太出名的坤旦赵碧云。这次演出后,轰动一时,震动整个京戏界。天津当年有份在娱乐界颇有影响的报纸《天风报》,其主笔曾为孟小冬的演技深深倾倒,亲自撰文尊孟小冬为老生行中的“皇帝”。虽属追星一呼,但回声甚大甚广,从此,“冬皇”一称不胫而行。那年“冬皇”尚未满十八岁。
坤生坤角绝非孟小冬而始,但确因孟小冬而红。坤角也从此稳居舞台,男女同台演出也渐成规矩。
现在流传着梅兰芳、孟小冬因演《四郎探母》而相识,又因演《游龙戏凤》而结恋,也是实事。梅演“凤”,而孟演“龙”,一个是乾旦之王,一个是坤生之皇。终结良缘。当然里面亦充满波波澜澜,最后,两人之婚只维持了四年多。
一九三八年十月孟小冬正式磕头拜余叔岩为师,立雪余门。无牵无挂的孟小冬尽心尽意,一心一意学习余派的技艺,也是余叔岩先生最后的弟子,唯一的女弟子。孟小冬也是得余叔岩真传的唯一弟子,当时余叔岩还同时收一弟子即李少春。余叔岩初时是看重李少春,但孟小冬的勤学苦练,先天天赋,使其后来居上。五年跟师学艺,孟小冬从不缺课,从不迟到早退,无论春夏秋冬。后来余叔岩身体日渐虚弱,须叟不离烟榻,半起半躺,手里比画,口中念着锣鼓经,关键时刻推开烟具亲力亲为,教在“点”上,教在“神”上,教在“韵”上,孟小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授,反复理解把握余先生的教导,反复体会其中的要点,举一反三,终不负师傅所望,成为余派衣鉢的唯一传人。
孟小冬出师后,在北京王府井吉祥大戏院挂牌演出余叔岩拿手的名戏之一《击鼓骂曹》,当天就有人抱着棉被排队等票,一票难求。演出时,王府井大街为之拥堵,车水马龙。当孟小冬扮的祢衡唱那段有名的西皮导板“夜深沉”时,剧场内许多观众纷纷掏手帕揩泪。孟小冬的“老生”腔不但有余派原腔原味,神韵俱佳,且音调坚实沉稳之中,又有孟小冬特有的委婉迷情,低回情重,刚中有柔;该唱重时,字字如锤;该唱柔时,声声如水;该唱烈时,字字句句如火如血。当唱到“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时,整个剧场沸腾了。
(“弦声响起话坤角”之三,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