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磨洗存千古\邝凯迎

2022-05-31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夔龙纹(Double F pattern)陶片及其纹饰墨拓本。/作者供图

  “磨洗存千古”是霍元甲弟子、亦精武门创办人之一陈公哲记述在香港考古的成果,写下诗文其中一句;原诗刻在大屿山东湾石壁上,全文是“石笋矗东湾,沉沙考玦环,蕴藏多宝气,攻错借他山,磨洗存千古,讴吟到百蛮,前朝空怅望,提笔莽苍间。”

  陈公哲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在珠江流域、粤东地区及香港历史索源、个人兴趣引发的考古发掘者。同期几年间亦有几位外籍学者、神职人员进行探古发掘,他们分别在香港不同海湾包括南丫岛(当年称舶辽洲)榕树湾、马湾及粤东等地进行考古发掘。

  陈公哲早年就读上海复旦大学,精摄影,集作家、书法家、武术家于一身;他在一九一○年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与卢炜昌、陈铁生、姚蟾伯合称精武四杰,他泛通文史数理知识,外语流利,经常追随霍元甲做翻译,两人关系亦师亦友,霍师病逝后继承及弘扬精武精神,更以其摄影技巧,拍摄精武会的活动及训练的纪录片,孙中山先生曾任该会名誉会长,并题辞“尚武精神”。陈公哲在一九二七年放弃公务生涯,之后来到香港,在一九四八年在香港成立了香港精武体育会。

  陈公哲投入香港历史及古物古蹟的考古行动,是受传教士芬神父对香港人类遗迹研究影响。早年他在珠江及粤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当时另一位传教士、语言学家及对考古研究有兴趣的麦兆良神父踏上同一足迹,在广东五华县发掘出一件陶罐及一批出土文物,推算属新石器时代遗物,麦神父将这些出土遗物,送往外国作科学年代鉴证,确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

  香港大学解剖学萧思雅教授、韩义理医生、曾在柏林及牛津大学修读考古的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耶稣会的芬戴礼神父等在三十年代开始在香港进行田野考古工作,最有代表性是南丫岛南部的深湾,发掘出甚大数量的文物,以陶器碎片占大多数,最具特色是陶器及陶片上的纹饰,除了有较普及的回纹外,有菱格纹及罕见的盘曲纹近似英文细草字母f的纹饰,由于多并排列,芬神父为之订名Double F pattern双f纹,认为这是较为独特的纹饰,亦引当时汉学权威伯希和意见指与中原青铜器纹饰近似,结论是周朝以前的遗物。

  粤东五华出土陶罐亦具等同的纹饰。从今天看,这种纹饰似是传统夔(神魅,如龙一足,商周青铜器常见)纹饰的简化体。附图就是这种双f纹陶片及墨拓本。

  陈公哲来到香港后,全力投入考古活动及研究,在一九三八年他带领家族成员及团队沿海岸进行侦测及发掘,足迹达石澳、南丫岛榕树湾、洪圣爷湾、大屿山东湾、龙鼓滩到沙洲等十七处,历经八个月,收集有石器、陶器、铜器及玉器等,出土文物年代特征有新石器时代石製用具的斧、珥、石锛、陶碗及铜环等;商周年代的铜箭镞、铜斧,秦汉时期铁器、陶器及玉人俑、牙璋;唐代海马葡萄纹饰铜镜等近三百多件;在大屿山沙岗背更发现回文石刻。他认这全是从内陆移居于此的人类遗迹。其诗文首四句:“石笋矗东湾,沉沙考玦环,蕴藏多宝器,攻错借他山”,表达了考察成果的喜悦。其后继续推广精武活动奔波于内地、港澳之间,在一九六一年因心脏病发病逝于香港。

  芬戴礼神父发掘出土的一部分当年送往英国,包括一把战国时代的青铜短剑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但未闻有任何处理;陈公哲发掘所得曾经于一九四○年在香港大学展出,惜在日治时期流失,不知所终。其余存的存放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即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前身)内,多年后移交香港政府古物古蹟办事处管存,曾作出展览。

  香港出土的陶器及古物遗址多分布在海边,亦有部分于内陆,学者推断为早年渔民交替使用的地点,亦留下居住;香港佛堂门有摩崖刻石的鸟形图案,鸟解读为风神,正是以捕鱼为生的沿海渔民崇拜对象。香港位处珠江三角洲,这批出土陶器、陶片上的纹饰与珠江沿岸出土的器纹相同,与当地同属一个文化源流,推算同属古越族的一支。

  六十年代始香港才有较组织性的考古活动,包括在一九五三年成立香港大学地质及考古学社、一九五六年转型为香港大学考古队、一九六七年由学者组织成立的香港考古学会。香港政府于一九七一年才订立法例进行考古及古蹟的管理。

  自新石器时代遗迹发现以来,不少脗合文献记载的历代遗迹在香港陆续发现,包括一九五五年在香港深水埗李郑屋东汉墓出土随葬的陶屋,与一九八九年东莞及一九九○年虎门先后发现的东汉墓随葬的造型一致,前者墓砖铭文刻有的“大吉番禺”四字,论证香港在汉代属番禺县管治;香港岛舂坎湾出土砖窰、马湾东湾仔发现的唐代灰窰;香港新界地区开基的来自江西的邓氏家族围村风格,以及九龙黄大仙附近的福建莆田林氏家族(同期迁入新界地区尚有江西彭氏及文氏、福建廖氏及番禺侯氏)的宋代古蹟及水井;南宋时驻守筑成的东涌古城;大埔明代碗窰、元朗屏山聚星楼(塔);清代建成的九龙寨城等,不同年代的遗址,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历史联系起来。

  近年考古成果丰富,其中马湾东湾仔北遗址发掘新石器中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二十座墓葬,在一九九七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二○○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选为“中国廿一世纪─百大考古发现”,及在二○二一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先后获三项殊荣。这遗址出土四千年前的“拔齿”马湾人头骨,与新石器时代佛山河宕贝丘遗址的“拔齿”风格一致。

  百年战乱,改变不了陈公哲抱民族自强盛的精神,尽管当年对时政失望,他选择了新的跑道,投入文化传承的研究,成为第一位华人在香港进行考古行动,并印证香港与珠江流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读他的诗文就体会先贤追求实事的态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