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言西就/狮子山下\沈 言

2022-07-19 04:24: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二十一世纪初,人生第一次踏足香港,攀爬的第一座山峰便是狮子山。犹记得,周末的晨曦中,已有不少山友出动,彼此互道“早晨”,不约而同向山顶进发。一路向上行,经回归纪念亭,第一次从高处俯瞰自少年时代便魂牵梦萦的热土,内心激荡实非笔墨可以形容。

  彼时的香港,历经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长期繁荣的美景与风光不再,正在寻找脱困之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布财政预算案后引用《狮子山下》歌词,呼吁大众携手共渡经济难关,以致《狮子山下》再度成为振奋港人精神的流行曲,自此化身香港之歌。每当风云变幻,从沙士突袭到新冠肆虐,从非法“占中”到“修例风波”,耳畔便会响起《狮子山下》的动人旋律。

  曾经,作为“东方荷里活”的香港,日以继夜地制造亚洲流行文化的光与影,自然不乏经久不衰的时代金曲。然而,关于香港自身的吟唱,于我却只得三首记忆犹新。

  第一首是由同乡艾敬自编自弹自唱的《我的一九九七》,以内地文青的眼光观察和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其中,既有“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的疑问,也有“香港、香港,怎么那么香?”的反问,还有“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的无奈,更有“一九九七快些到吧”的期盼。在市场经济改革伊始的年代,内地人眼中的香港,是有着八佰伴和午夜场的花花世界,红磡体育馆更是无异于亚洲流行音乐殿堂,装点了无数花季少男少女的香港梦。

  第二首是由生长于台湾的罗大佑一手包办的《东方之珠》,以海外华人的视角表达关乎身份的人生寻觅和历史思索。从“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到“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过渡期,唱出华夏儿女内心的最强音:“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第三首自然是由顾家煇编曲、黄霑填词、罗文演唱的《狮子山下》,以香港人的声音讲述香港的奋斗故事与成功经验。“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便应“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歌词中的“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成为香港人刻苦耐劳拚搏与同舟共济互助的精神写照,在香港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激发斗志,唤醒雄心,“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每一座城均有其独特文化符号。城市符号之于香港,恐非狮子山莫属。源自九龙作恶、神狮镇压的传说,狮子山作为保境安民的神山,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年代,又变身群策群力、自强不息的城市象征,以迎着朝阳的雄狮之姿,鼓舞居于山下徙置区、木屋区、屋邨的贫困居民,满怀希望地开启新的一天,为保障生存乃至改善生活而不懈努力。

  今年回归纪念日假期,宅家以避风雨。閒时翻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今的港台电视剧《狮子山下》,追看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献礼剧集《狮子山下的故事》,从民生纪录到时代叙事,在同一座狮子山下,再一次重新发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人间烟火底色和无惧风雨本色。回首来时路,但愿在从今以后的世代交替中,狮子山精神亦会不竭获取新的动力源泉和新的时代内涵,不停追逐新的梦想与新的希望,不断创造新的神话与新的传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