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巴塞尔艺术展的初心\李 梦

2023-03-23 04:24: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一九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最近这些年,香港的三月被称为“艺术三月”: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艺术中环(Art Central)和“买得起的艺术展”(Affordable Art Fair)相继登场,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观者争相到访,或交流,或打卡,好不热闹。香港艺术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等亦有大型展览亮相,互为呼应,营造全城艺术氛围。

  回想十年前,巴塞尔艺术展刚刚落户香港时,在报社担任文化记者的我听闻消息,好不激动。通常只能在博物馆和海外知名画廊见到的名家名作,只需乘搭几站港铁去到会展中心,便能亲眼见到;每每在艺术报刊杂志见到名字的著名艺术家及收藏家,在展厅内略略兜一圈,便能偶遇不少。如此一场名家云集的大型艺术展会,不论对于长久不被重视乃至被忽略的香港艺术从业者,抑或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都不啻为一场引颈期待的嘉年华。

  十年过去,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参展艺术家数量和地域背景日渐多元,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持续提升,但年复一年,这一艺术嘉年华带给我们的欣喜和企盼却不如以往。为何?这其中,固然涉及业界以及公众对于巴塞尔艺术展“大杂烩”甚至“大卖场”式的策展和售卖方式颇有微词,也有展览门票价格高企以及疫情蔓延等种种客观因素,更主要的是,这项知名展会除了“大型”和“昂贵”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值得艺术爱好者念兹在兹的特色与意义了。

  当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艺术展会愈来愈多,“大而全”已经无法满足受众日渐挑剔的观展和艺术消费需求。曾经,不少初入艺术世界的青年人,争相前往巴塞尔艺术展现场打卡,通常为一睹天价或名家艺术作品真貌,可当“云”看展技术持续迭代、疫情对于受众的艺术欣赏和消费习惯带来无可逆转的改变时,巴塞尔艺术展及其他国际知名艺术展会,如果从内容和呈现方式两方面都无法做到及时创变,那么对于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只会愈来愈低。

  人们近来很喜欢谈论“初心”。巴塞尔艺术展入港十年,主办方似乎也是时候回望、省思,展会的初心、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学术意味浓厚的业内展览也好,普惠公众的艺术盛会也罢,或许在进一步厘清定位之后,才有可能持续生长,及至枝繁叶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