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黄河记忆\杨不秋

2023-04-17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作者供图

  我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座小城。现在说起来,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还很可能会和长江三峡混为一谈。这座城市最高光的时刻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市初期,中央直辖,全国闻名。这就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出现的新兴城市,三门峡。

  我的祖父母辈,是三门峡大坝的第一代建设者和拓荒者。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中原这处荒芜之地,驰援大坝建设。我外公在厦门大学建筑系专攻水利建筑,他先加入黄河规划委员会,后被派遣到三门峡大坝工程技术实验室;我外婆直接从东北丰满水电站被借调。就这样他们一南一北,因为这座水利工程而相会。

  我的父母辈,是出生在这里的第一代。他们同辈人的名字很多都带着“峡”字,建峡、卫峡、庆峡、爱峡、伟峡、立峡,等等。大坝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也目睹了市区的从无到有。这一代的大多数人,的确人如其名,一直坚守于此,或肩负大坝工程的维护和运营,或担当了市区建设和开发的角色,踏踏实实,默默耕耘。

  我已经是第三代。印象中的黄河大坝更多是和观光景区联系在一起,这里也有许多小时候的回忆。春天大人们会带我们去黄河边挖野菜,夏天很多人去河边游泳、乘凉,秋天在河边的树林摘野果还有烧烤和篝火晚会,冬天胆大调皮的孩子们还偷偷跑去结冰的河面上溜冰。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地享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硕果,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留下,一些人选择了远方。

  这次休假回家,我在家里看到《黄河记忆》这本书。书中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许多当年大坝规划和建设工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我也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年大坝建设的背景和一些始末细节。书中也收录了我外公的一篇回忆文章。洋洋洒洒三千多字都是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一字一句亲笔完成,记录了他参与大坝工程混凝土材料研究的欣慰回忆。一生之中能有这样值得骄傲的回忆,实在令人羨慕和尊敬。在文章开头,他写:“我的老家在福建泉州,少小离家,老了也未回。我在三门峡工作生活直至安度晚年近七十载,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三门峡大坝依然巍巍立于黄河之上。无论寒暑风霜还是澎湃的洪流,中流砥柱石和大坝主体工程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一直默默相伴,岿然无恙。三门峡,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故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