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西合璧的唐楼“雷生春”。/图源:“寻踪觅蹟”脸书专页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周二落幕,除了旅游书、教材教辅和亲子读本畅销之外,承载集体回忆的“怀旧”式图书,仍然是一众读者的心头好。我在展场遇见的《寻踪觅蹟──香港唐楼故事》,便是透过讲述唐楼百多年的历史,映照香港社会和市井变迁。
提起“唐楼”,我们通常会想到逼仄昏暗的楼梯,庞杂闹嚷的住客以及年久失修的外墙等等;这些年头久长、挤拥在老旧城区的建筑,似乎总不会与“美”有太多关联。而在这本书的作者、“寻踪觅蹟”社交媒体专页创办人陈国豪的眼中,这些香港唐楼,各有各的风格特色,承载着在地居民的生活日常,甚至可谓最可代表香港近代风物与民俗的建筑,每一幢,都很美。
书中将唐楼历史粗略分作四个部分,首先是十九世纪末期维多利亚时期的初代唐楼,再到二十世纪前二十年的二代唐楼,然后是分别出现在二战前和二战后的第三及第四代唐楼。每一代唐楼的历史,都可说是彼时彼处社会景况的缩影。从湾仔闹市区的蓝屋建筑群到中西合璧的家族大宅雷生春,从上环苏杭街百年茶饮老店“源吉林”,到电影《岁月神偷》重现的永利街唐楼群,一代代香港人在各区的唐楼出生、成长,创业、守业,将自身的命运与其栖身建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同写成一篇篇有泪亦有欢笑的香港故事。我想,唐楼的美不仅仅在其岁月沉淀的痕迹,更在于其间生活的人们的勤奋与坚韧。所谓狮子山精神,正正藏在这一幢幢唐楼的每一个深夜仍亮灯的窗内。
初代唐楼多由香港本地华人建造及居住,因此中式建筑特色较明显,且因成本考量等,在用料和建筑风格设计上,以平实朴素为主;后来,随着华侨返乡及香港开埠后海外通商贸易兴盛,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互动,不免对于第二代之后的唐楼风格及形象,带来显见的影响。渐渐地,唐楼建筑特色融合中式及西式,且有越来越多富有的华人和洋人选择建造或搬入唐楼生活。香港这座城市东西杂糅的社会及文化景状,更由此显露出现。唐楼作为香港独特的建筑,见证此城此地的发展,也让尝试读懂香港的我们,找到一处充满生机与待解之谜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