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客居人语/感受“冰鲜”\姚船

2023-07-27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远隔重洋的朋友传来几张照片,都是故乡的传统美食,还附上一句:什么时候再回来尝鲜?

  一个有花纹的阔口大碗,盛着粿条牛肉汤,软白的粿条上面,浮动着差不多盖满碗面的柔滑牛肉丸,几粒翠绿的葱花散落,轻渺的热气袅袅升腾,虽是在手机屏幕上,但令人感到香味扑鼻而来。

  另一个蛋形大盘上,则是摆满整齐切开的著名潮州滷鹅,金黄的皮色闪闪发亮,旁边放着一小碟酸梅酱,盘中还点缀着青嫩的芫茜和粉红的兰花,看了真叫人忍不住垂涎三尺……

  朋友知道,我们在加拿大,很难买到真正新鲜的食材,尤其是肉类和鱼,绝大多数都是“冰鲜”的,所以常敦促我们回老家,饱尝在外难以吃到的美食。

  所谓冰鲜,一般是指鸡鹅鸭等家禽和猪牛羊等牲畜在屠宰后,为使肉质鲜味不会很快流失,先将其雪藏,食用时肉身仍保持软绵。海鲜鱼类如果不是即时入厨,也会按其需要雪藏或冰冻。“冰鲜”可谓介乎新鲜与冰冻之间的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记得好几年前,我们和她通话。那时是春节,她谈到为准备年夜饭,自己在菜市场花了很多时间,因为人太多,单买一只活鸡就等了近半小时。我们很奇怪,超市里的鸡不是一只隻宰好装在塑胶袋里吗?她说:“那是冰鲜鸡,口感味道哪能相比!”又有点诧异地问,“你们都吃冰鲜的?”

  我回道:“加拿大没有菜市场,只有大大小小的超市。猪、牛在规定的屠场宰杀后,转转折折才到超市出售,哪能不雪藏?就算家禽,法例也不容许公开屠杀,市面没有活鸡活鸭卖。吃肉,除了冰鲜的,还有什么选择?啊,生活改善了,嘴也刁了。”因为朋友是内子小学同学,以后她俩碰巧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比较热络,所以大家说话随便。她听完嘻嘻地笑起来:“不只我,现在很多人都这样。”

  回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内碰上经济生活困难时期,肉类供应凭票证,而且量少,哪能随意吃肉,更遑论拣肥择瘦。一般妇女在“坐月”时,要特别在家里饲养几只鸡,以便产后炖食补身。记得有一次市场来了一批冰冻鸡,每户供应一只。可能运输等原因,摆在摊位装鸡的纸箱湿漉漉的,取出来的鸡也是冰水淋漓,其卖相真的难以形容,但民众还是耐心排队购买。要是现在,恐怕很少有人问津了。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胃口随之吊高,追求食材新鲜,注重健康饮食,无可厚非,也是必然。而对于生活在“美食之都”的香港人来说,受环境和习俗影响,也许更加懂饮懂食,讲究品味了。          

  前些时,另一位香港朋友全家来多伦多旅游。除了欣赏美景,还为儿子明年可能来这里升学打底。隔天我请他们到港式酒楼饮茶。即将离开,我问:“怎么样,这里的点心?”他太太马上接口:“款式多样,还不错。不过,味道差一点点。猪肉恐怕不是新鲜当天屠宰的。”

  我被她细腻的味蕾触觉折服,说:“是冰鲜的。在加拿大,肉类除了冰鲜,就是冰冻。”朋友忙道:“入乡随俗嘛,习惯了就好,也许西人更喜欢冰鲜的味道呢。”而她太太却颇有感触地喃喃自语:“这一点就比不上香港了。‘冰鲜’加拿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