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汉服爱好者在成都市双流区“瞿上田园”景区游玩。\新华社
在全球化浪潮中,一股源自中国的文化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这就是“国潮”现象。“国潮”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信号。
“国潮”的“国”代表中国、传统,而“潮”则代表潮流、时尚、现代。简言之,“国潮”是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时尚潮流相结合的创新表现形式。它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覆製,也不是对西方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珍视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潮”的兴起并非偶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本国文化相对边缘化。而文学中的“寻根”热掀起了向传统的挖掘,开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国学”热,也预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八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张艺谋的北京八分钟以及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此后,“国潮”逐渐从零星现象发展为普遍潮流,特别是在二○一○年后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加速传播。二○二二年的冬季奥运会更是将传统文化的转化表现得十分出色,是又一个“国潮”里程碑式的体现。比如传播奥运会火种的火种灯就是从汉代长信宫宫灯的造型转化过来,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而形成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造型就根据中国古代的玉器“如意”造型转化而来,连“冰墩墩”的设计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喜庆和吉祥的因素。
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大唐诗人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等节目,在大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在时尚服饰领域,汉服复兴运动是最典型的代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改良汉服走上街头或参加各种节庆活动,各大品牌也纷纷推出融合传统纹样和现代剪裁的“新中式”服装。李宁、太平鸟等国产运动品牌成功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认可。在美妆领域,故宫文创推出的彩妆系列、百雀羚等国货品牌的复兴,都体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些产品不仅在设计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和图案,在成分上也常采用中草药等传统元素。故宫博物院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如“朕知道了”胶带、“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既保留了文物精髓,又赋予了现代实用功能。各地博物馆也纷纷效仿,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郑州歌舞剧院的《唐宫夜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深圳歌剧舞剧院的《咏春》,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等等,都是“国潮”的创新实践。
“国潮”体现了文化自信的觉醒和青年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国潮”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国潮”的兴起与流行,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传统,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国潮”的背后,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向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步前行。“国潮”极大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李子柒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科幻作品与影视作品《三体》《流浪地球》等在国内外获得空前成功,等等;它促进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据相关统计,故宫文创年收入已超过十五亿元,带动了整个文创产业的发展。动漫《哪咤之魔童闹海》可以一次性突破一百五十多亿的票房价值。这种“文化+产业”的模式,正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国潮”还激发了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随着“国潮”产品出口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者接触到中国文化。汉服、茶道、书法等通过“国潮”形式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在“国潮”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创新事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各类设计大赛、创业支持政策也为“国潮”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为文艺复兴的重要载体,“国潮”将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二○二五年第八期上发表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未来的“国潮”将呈现更加美好的发展趋势,会从表层符号运用向深层文化内涵挖掘转变,从单一产品创新向生态系统构建拓展,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影响力提升迈进。要实现“国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应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设计创新;教育机构应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跨界人才培养;消费者则应提高文化鉴别力,支持真正有创意的“国潮”产品。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国潮”才能从一时潮流发展为持久的文化复兴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