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雁南飞/艺考回忆录/杨劲松

2020-01-24 04:24: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在南京艺术学院担任戏文系初试评审,近七千位考生报名编剧专业,每位考生面试时长不少於三分鐘,关於文学影视等综合素养成为考核内容。每每看到考生们紧张无措、应答出错,我总是心疼,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到南大面试时,考官董健先生望着我时眼中的慈祥怜惜,那时我的应答估计令他失望了。董先生面试后,就交给我一张试卷,考试内容是汉语与文学常识,记得监考我的是夏文蓉老师,屋子裏就我俩,还有窗外的蝉鸣。我经历的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艺考”,因为面试通过后,我就免试高考了。

  毕业后,我认识了省电台的老乡冯新民,他与我同届,毕业於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我才知道考北电、中戏等艺术高校必经过程,心生钦佩。因为我的高三,是难以走出方圆十公里的,要离家千里去艺考,难以想像。上周,在南艺考场,我面对的考生八成来自省外,远的来自新疆、黑龙江、广西等地,他们只是艺考大军的一小部分。

  问他们看过哪些文学作品,九成考生回答是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有路遥、莫言等作品。细问考生对这几部作品细节的评析,有的考生未必能答出。据说这些都是艺考机构培训时推荐的书目,机构还推荐一些电影片目,让艺考生满嘴都是名著与艺术电影。显然,绝大多数考生是没有吃透这些经典的本质精神的,他们被机构培训成了僵化的背书机器。那些未被艺考机构异化的考生,成为考场上难得的风景。有位山东男考生,他先坦然自己遗传有缺陷,但每句回答他都从容稳定,我们丝毫未感觉他有口吃的疾患,他淡然的眼神令考官们难忘。不管他报考南艺最终成功与否,但他在艺考中一次次战胜卑微与偏见的坚韧,应是他一生难忘的回忆。    (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