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潮流与潮语/胡一峰

2020-05-22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吃过晚饭,看看天还没暗透,和女儿出门散步。我说,前几天咱们在天桥广场散步,我写到“作文”裏了。女儿问,那你写我了吗?我说,当然。她又说:你不会把我“黑化”了吧?听她这麼说,我忽然有些懵,刚十岁的孩子,不知从哪儿学来“黑化”这个词。

  女儿所说的“黑化”,应该是“醜化”的意思。而在网络文化中,“黑化”是ACGN(Animation、Comic、Game、Novel的缩写)亚文化圈的术语,意思大概是人格崩坏。不过,这个词早已“破壁”而出,在大众媒体上时有所见,泛指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精神和品格等方面趋於阴暗和消极的变化,和“醜化”并不完全一样。

  我没有追问女儿从哪儿“学”到这个词,这毕竟不是什麼髒言秽语,顶多算二次元的某种“黑话”。而随着她日渐长大,肯定还会学到更多,有些想必是今后的我完全无法懂得的。

  语词是文化的外衣。识别文化差异的最方便的办法,大概就是听人说话,尤其是“黑话”。“我和他没话说”,多半是缺少共享的文化圈层。“没话找话”,则代表了“出圈”的努力。互联网技术在勾连万物的同时,也製造着文化落差和阻隔。

  前几天,有一支名为《后浪》的视频很火。其实,“后浪”的袭来,本是人间常态。演讲者何冰在视频裏热忱地告诉“后浪们”:不用活成我们想像的样子。这当然是勉励和祝愿。不过,并不是什麼新话。五四运动以来,让后一代按照其自己的想法生长,纵未完全实现,也是代际问题上最有道义感的看法。鲁迅在《故乡》中早就说过,“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事实上,从来也没那个“后浪”活成过“前浪”想像的样子。文化更迭未必汹湧澎湃。某句“黑话”悄然流行,透露着“浪奔、浪流”的消息。宽容彼此的“黑话”,而不是互相“黑化”,或许是“前浪”与“后浪”一起奔湧的基本守则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