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将严肃文学入乐的创作人,并不多见。而在此基础上,又以广东话主导歌唱的,更是凤毛麟角。青年作曲家卢定彰便是其中一位。
二○一七年,他与香港和声合唱团合作,改编、谱曲,并以广东话演绎西西的小说《玛丽个案》。隔年夏天,由他创作的、根据西西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改编的同名英文歌剧在捷克首演。如今,他又携手香港艺术发展局二○一八年文学艺术新秀奖得主黄怡,为香港艺术节创作了一套广东话室内歌剧《两个女子》(故事主幹依旧来自西西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和《感冒》)。以也斯的短篇小说《艾布尔的夜宴》为蓝本的同名清唱剧也在今年初上演。
与口语化的舞台剧不同,卢定彰创作的广东话歌剧,依讬的是书面语剧本,而且谱曲时需要特别留意字词的声调是否变样,难度可想而知。年初观看《艾布尔的夜宴》时,无调性的粤语清唱形式,同时又带有戏剧表演的痕迹,让我这样的艺术“普通观众”也觉得可听可看,值得细细回味。
前几日与卢定彰聊起这齣《艾布尔的夜宴》,才知最开始的创作过程竟十分“痛苦”。“因为我写合唱作品的经验不够,突然之间要应付六十分鐘这麼长这麼大型的作品,是很痛苦的。”不过,艺术的创作往往神奇又具有魔力,在持续了两个月左右的“痛苦”之后,他猛然发现,自己好像找到了方向,“在这种体验中我自己是有些突破的,特别是在写粤语声乐作品上,起码有四五样(技能),摸索到了门道。”
说到改编,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应否忠於原著的话题。卢定彰的见解让我颇觉新鲜:故事始终是一个载体,而改编的艺术形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故事能引发你对另一种艺术的触动,那就是改编的意义。我并不是简单地用音乐来‘描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