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小山河》\赵 阳

2020-06-01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葛亮是我的老师。在浸会大学中文系课堂上,他用理性和感性交织的话语,讲述“香港文学”的过往与来路。他编著的教材极有特色:选取了香港不同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作章节名,并融入了解读者的“诗化”,以至於单将这门课程的章节题目串起来,就是一篇美且深的散文诗,一如课上他把阅读体验和人生积澱,用别致的方式分享给学生。所以,当读完他的散文集《小山河》,我一点也不惊讶於这种极富个人特色的抒写方式。

  《小山河》颇有情趣地描绘了他的家乡南京和现居的香港:秦淮河的灯影,1912酒吧街的喧嚣,港岛水街上颇有人情味的小店,离岛上的冰冻豆花……书写一个城市的特色并不是难事,发现并再现一个城市细节也似乎是作家的基本功,但能用轻灵的笔触,将大众早已熟知的城市细节写出新意和“心”意,并自然融入一份温润、一份厚重、一份踏实,显然就不是所有的作家能都达到的水準。

  文学课堂上,葛亮曾对他心中的香港有过这样的表达:“我表达的香港,是一个複合体。它的各种可能性,是多元的,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和碰撞,各种元素相遇的过程,我将它们写出来”。葛亮笔下的这份情怀,特就特在写出了个人生活中最厚重的积澱。透过《小山河》,能够看到他的青春因这个城市更加丰富和精彩,他的生活态度因这个城市的浸染而愈加豁达。

  於是,我对葛亮笔下的“山河”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真诚和时代的探究,用文字同读者对话,那麼,你的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份带着温度的体验,都是“山河”。或许,也正是无数这样敏感多思、独特深沉的“小山河”,最终构成了当代文学瑰丽山河。

逢周一、三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