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年曆的故事\叶 歌

2020-07-31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印刷的年曆在内地现在好像很少见到了,想知道日期掏出手机就成。如果用国产手机,无论阳曆、阴曆,日期、星期,包你一刷搞定。我小时候每年冬天家裏就会添置至少一本挂曆,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告知几月几号星期几。那时我感兴趣的是每页的彩画,当红影星,四季花卉,异域风光都鲜亮可喜。

  出国后,没有阴曆,难免“无时无节”之憾。周围有创意的美国人会以孩子的照片或其他个人喜爱的图片为插图,利用现有的电脑模版自製年曆赠送诸亲好友。大学书店的“学年曆”则从秋季到来年夏季,标註大学的教学、节假日安排,我也用来记录会议、面谈的预约。美国保险公司寄只有公曆的小枱曆。保健品公司是华人开的,倒会寄带阴曆的挂曆;只是插画多为广告,谈不上美观。即便如此,每次收到我都会乐滋滋地翻看一过,瞅瞅每个月哪几天是节假,是华人节日还是西人节日,彷彿这样就离快乐更近了一步。

  与公曆的公事公办相比,农曆的好处是含蓄婉约,惹人遐思。二十四节气代表千百年来的农耕经验,民间智慧。虽然我全无务农经验,口中念着雨水、惊蛰、穀雨、小满、芒种、白露,无端就觉得美妙动听。一气看完年曆,挂到墙上,每月撕掉一张。不知不觉,一年很快过去了,五年、十年也很快过去了。

  曾为生活必需品的年曆,哪怕功用、地位不如古时的黄曆,也在无声提醒我们生命短暂,岁月如梭,如同每月被丢弃的那张画纸。换了手机,电子计时,方便是方便了,滋味可也寡淡多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