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外卖小哥因路况或天气原因,未能按时送达,导致买家拒收,甚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饭菜洒了一地。类似的新闻时有所见,引起我一些思考。
中国人有句餐桌口头语:“趁热吃”。大部分中餐确实刚出锅时味道更好。主食也是如此。麵条放久了,坨作一团,影响口感;烤馍凉了,也不那麼香脆。可见,“趁热吃”是经验之谈。现在吃外卖的人很多,不论外卖小哥接单多麼敏捷、行动多麼迅速,送来的饭菜总不如现做现吃的滋味好。当然,以后的外卖或许会出现“保烫”技术。前些年,为了食物的保鲜运输,不是发明了“冷链”吗?谁敢说不会出现“烫链”呢?到那时,外卖小哥在你家门口蒸炸煮炖,彷彿昔日街头巷尾的馄饨摊。
不过,因为外卖小哥晚到几分鐘而大发雷霆者,恐怕大半不是因为食物口感有异。真在口感方面考究如此之人,恐怕也就不会以外卖果腹。真正的原因是时间的契约化。现代城市生活如一条无形的鞭子,不断催人赶路。职场芸芸众生,谁敢说自己不忙。忙,是自我价值的象征;时间不够用,成了现代人共同的感受。而凡是稀缺的东西,总可以卖个好价钱。
记不起从什麼时候起,到饭店点餐后,服务员就会在桌上放个沙漏,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若沙子漏尽而菜未上齐,可以免单或有别的补偿。此时,时间已进入了口头的契约。网购订单更是包含着作为隐形货品的时间。準时发货、快速专达,是许多电商的口号。
外卖更是如此,下单之后,平台给出预计送达的时间,有的还承诺迟到赔付;一旦被接单,顾客能随时查看外卖小哥实时位置。随着电子地图上摩托车的图标分秒必争地向自己移动,心理的期待不断累积,如果超过预定时间才收到货,好像收到了一件残次品,被欺骗感油然而生。其实,破损的不是货品,而是契约化了的时间。想通此节,或可减少些物流生活裏的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