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刷脸”垃圾桶\蓬 山

2020-09-23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目前,垃圾分类正在各大城市密锣紧鼓地推进,各类网红神器层出不穷。比如,北京、浙江多地摆出了加装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居民预先进行人像採集註册后,扔垃圾时,便会自动“刷脸”开启,称重积分,录入数据库,奖励兑换一些生活用品。这种操作带有高科技光环,噱头十足。

  争议也随之而来。“刷脸”垃圾桶初衷是快速识别投放者,但这完全可通过其他手段实现,比如二维码、刷卡,都可一秒搞掂。人脸识别是涉及极高隐私安全的数据,一旦被洩漏或滥用,将带来极大风险。

  通常情况下,人脸识别只用於门禁、保险柜等私人用途。疫情期间,国人出行需出示“健康宝”“刷脸”,这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对公民隐私的临时让渡。个别城市试图将其引入其他领域,立刻遭到一致批评而叫停。

  清代为官吏士兵颁发有具备身份证功能的腰牌,为防止被冒用,还会註明持有人的体貌特征,比如“黄面黑鬚”,“乾瘦”,“麻脸”之类。老舍父亲是个旗兵,他八九岁时偶然发现了父亲“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鬚’四个大字。”

  光绪年间,内务府上驷院某显贵,在琉璃厂赏玩,其腰牌被一閒汉无意瞥见。閒汉灵机一动,计上心头,急急找了一木箱,内中塞满砖块,外用丝绸包裹,直奔上驷院衙门,告诉门房:显贵大人在敝小店选购古铜器,现与友人品茶,恐怕有失,令我先送来,从账房支银三十两。并依据腰牌描述,说出显贵面貌。门房深信不疑,一一照办。及至显贵回衙,听闻回报,大惑不解。这算是早期滥用人脸识别的案例了。

  而今,许多网上金融业务、登记註册,都须人脸识别。“刷脸”垃圾桶,实在应慎之又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