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附近的人\胡一峰

2020-10-12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庆期间,微信的青少年模式上线了。在这一模式下,有五项功能默认“不可访问”,包括遊戏、购物,还有“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购物和遊戏受限制,应该有防止青少年沉迷和误导消费的用意;“摇一摇”和“附近的人”不可访问,则应出於社交安全的考虑。

  今天,建立或维护与别人的联繫,大多依靠网络。其实,社交是人天生的欲望。人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朋友。社交软件裏的“附近的人”,其实是欲望变现的工具。然而,软件裏附近的“人”离我们再“近”,也是陌生人。

  在以前,“近”和“亲”有着天然的关联。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交通和通讯不方便的时代,远方的亲戚,有时彷彿是个传说;附近的邻居却天天见面,是名副其实的“家人”。邻居自古有守望相助之义,家裏有了急事,总是邻居第一时间前来帮忙。邻居也承担礼俗监督之责。有时孩子淘气,大人连打带骂,动静稍大一些,邻居听不下去了,便夺门而入,把孩子带走“保护”起来。邻居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片缓衝带,也是一条警戒线。所谓“家醜不可外扬”,邻居是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一旦失守,醜事很快会在熟人社会传个遍。

  随着城市的扩张,居住格局被打破,邻里观念慢慢淡薄。现在,邻居的意义大概止於帮忙收个快递了。如今,打开手机,连上网络,纵相隔千山万水,却号称近在咫尺。可叹的是,人就在“附近”,却没了邻居的亲近,能“搜”到的他,隐藏的是不可预测的风险。自古以来,陌生人一直在我们周围,但直到最近,陌生人之间才可以如此轻易地建立联繫。限制青少年使用“附近的人”正是对陌生人社交的某种防卫。而不以进取为目的的防卫,并无意义。陌生人组成的世界彷彿成了“三体”裏的黑暗森林,点开“附近的人”,犹如发出一个信号,比“要不要回答”更急迫的是“如何回答”。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