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美利楼\赵 阳

2020-10-21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虽然从“一级历史建筑”降为“不予评级”,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美利楼的份量。在顶楼望海一面的走廊裏找个木椅落座,南中国海博大深邃扑面而来:远眺,小山含黛、海天一色;近观,鸥鹭翱翔、银帆游弋;再近,卜公码头上打卡的少男少女,不经意间就成为他人眼中“桥上的风景”,自然又生动。美利楼,让赤柱更美,亦更津津乐道,这就是它独有的分量。

  赤柱是美利楼的“新家”。换句话说,是赤柱让美利楼获得了新生:本来,建成於一八四四年的中环美利楼,计劃安置於域多利军营旁,用作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却迟迟没有落地。强大的资本力量推动着时代的洪流,对於香港来说,似乎政府也有心无力,於是,尚未找到“新家”的背景下,一九八二年,现为中银大厦的那块地皮,被赋予了新的任务。“无家可归”的美利楼被暂时“寄存”了。超过三千件建筑物料被精心地编上了号码,储存於大潭水塘附近的政府仓库。时至今日,很多人知道美利楼一砖一瓦的重建难能可贵,却不知这个“觅地重建”经历了多少波折。

  幸好,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同样负责屋邨建设。一九九○年代,香港南区唯一一个公共屋邨马坑邨开始兴建。为配合周遭环境,马坑邨以和谐乡村型设计,所以它是唯一一个拥有和谐乡村式型的市区公共屋邨,其余的乡村式设计公屋都位於离岛区。房屋署当时称这样的设计是和谐式的变奏,也正是基於这样的理念,美利楼於千禧年前终於在赤柱完成重建。

  西式的圆柱,中式的瓦顶,本地开採的花岗岩,建筑设计堪称中西合璧的典範。每每驻足美利楼,我都会感慨:想做成一件好事,是要久久为功的,经历了波折之后,好事办好的成色会更意味绵长。

逢周一、三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