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乐问集/也谈电子场刊\周光蓁

2020-11-30 04: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手机文化当道,从社交娱乐到课堂以至结账,人人机不离手。音乐会弃用纸本,改以手机参看场刊,似乎大势所趋。但现时实际操作情况是怎样的呢?

  本栏上周介绍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的“天空交响曲”音乐会(附图),主办方採用电子场刊,所有人进场前用手机在指定地点扫描二维码,下载二十二页场刊。

  节目场刊作为一个音乐会传统,免费提供观众的,不是一页、而是一本美轮美奂的资料集子,由专家、包括作曲家亲自撰写,大部分更是中英对照,这方面香港可以说是全世界极慷慨之一。从市政局年代到现在康文署的节目,以及各大以公帑赞助的乐团演出,场刊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欣赏、教育推广,都有重要贡献。对於我等需要笔录演出过程纪实,场刊的空白位置可以说是“寸寸金”。

  记得首晚演出进场后才发现不设纸本场刊,於是返回门口下载。不知是手机记忆不够还是信号不足,折腾了几分鐘才成功下载。可是回到座位后才发现下载到第十页就停了,乐团、合唱团名单都列在最后,不得不看。於是再回到门口,重新下载,其间听到场内广播:“在节目开始前,请关掉手提电话、其他响闹及发光的装置。”於是问场务员如何不发光地看手机裏的场刊,得到的回覆是:“那个矛盾有待解决。”

  乐评一个重要环节是演出乐手的水平,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圆号、双簧管等重要独奏片段,演出的瞬间,假如是纸本场刊,乐手名单就在眼前。电子场刊呢?打开手机,浏览到那一版时,音乐“轻舟已过万重山”。《欢乐颂》加上百人合唱和独唱,难度更大,如果想记录当刻印象,只能写在票根或手掌上。

  场刊作为音乐会的一份记录,也有说翻阅纸本场刊是台上演出的伸延,更是演后拿在手中带回家的一项记忆。三晚的演出各有主题,但线上最后留下的,只是第三晚的资料。当晚观众席上长者不少,电子场刊与他们还有一段距离,从实体场刊过度也还有一个过程。

逢周一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