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客家山歌\嘉妍

2021-01-15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听到一位本地学者谈及香港非遗传承,他说到本地有很多资源,当中就包含客家山歌,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客家山歌等本地民谣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甚至因为缺乏传承人而面临失传困境。

  “夏日过后就係秋,唱条山歌来解愁……”香港客家山歌与本地的农耕文明变迁不可分割,当时的客家人,部分是由内地来香港,也将广东当地的山歌唱法一併带来,久而久之,他们唱山歌调节紧张的农忙时分,利用山歌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山歌内容不仅关係到农忙生活,亦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时间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新市镇的崛起衝击本地农业,令人们失去了唱客家山歌的舞台。几年前,笔者曾去过大埔一间社区活动中心,一众耄耋老人还坚持举办歌唱会,在每一个音符间感受“爷青回”。只是有些人唱着唱着就没了。

  时光匆匆,如今香港懂得讲客家话的人逐渐变少,懂得唱山歌的人更少。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习,毕竟离他们原本的生活太远,就算勉强为之,也没了当年的原汁原味。那麼等一众识唱客家山歌的长者相继离去,又从哪裏找寻它存在过的证据?

  最近听到了内地歌手毛不易唱的《东北民谣》,他将东北民谣的小调融入流行曲,别有一番风情。不禁想,香港客家山歌可否也能找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点?在保持旋律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可否用作流行曲的创作元素?此外,民间也可在政府推动下,成立客家民歌团,继而振兴这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传统民俗面对城市化衝击,保育不易。或许有人质疑,传承一个已经不合时宜的民俗是否重要?但它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记载着前人走过的道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