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贺岁档浮华背后\关 尔

2021-02-23 04:25: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经历了一年来疫情下的沉寂之后,内地电影市场在贺岁档迎来“报复性观影”热潮,票房收入突破八十亿元,同时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最高单日票房等多项纪录。这一方面体现了内地防疫抗疫的卓越成果,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不过,市场繁荣背后并非没有隐忧。领跑贺岁档的两部电影中,《唐探3》因笑点恶俗、槽点过多而饱受诟病,而《你好,李焕英》的大卖某种程度上靠的是同行的衬托和主角的观众缘,仔细斟酌不过是个拉长版的小品而已。

  说起来,内地观众对贺岁档的最初认识,应该追溯至一九九七年出品的《甲方乙方》。自此,贺岁片江湖风云骤起,各家电影公司看到巨大的利润空间和民众岁末消费的热情,纷纷製作贺岁电影,利用宣传手段引发观影热潮,争相创造票房神话。

  这种现象虽然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但同时也暴露了文化消费的畸形单一。一方面,“票房至上”的指挥棒,让一些曾经具有人文情怀的导演失去淡定心态,放弃电影理想,转身投入到“媚俗媚钱、取悦观众”的队伍裏。另一方面,影片文化内涵呈现空壳化特点,古装魔幻题材有氾滥之虞,有质感的现实题材电影却成为稀缺产品,有些大片热衷於追求视觉奢华,罔顾剧情空洞、人物单薄等等硬伤。再一方面,各大院线彻底追求利润化,电影的排片率、排片时段被资本牢牢操控,一些电影见不到属於它的观众,一些观众也看不到他们想看的电影。

  凡事务本,本立而道生。贺岁电影不应导向“娱乐至死”的消费文化,不戒除浮躁心态与过度功利化的动机,假日的市场刺激就不过是疗效短暂的“强心针”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影产业应该考虑的不是创造了多少票房新高,而在於今后能否促进产业与文化和谐共生。倘若缺乏内在的文化驱动力,那麼,电影产业与文化价值终将同床异梦、背道而驰。

点击排行